柯大衛——為旋律尋找新聲音,為歌劇尋找新聽眾

這種將音樂帶到新的環境,除了才華與創意之外,還需要不少時間和勇氣。「要有好的創作,就要浸淫在大量的好作品之中;藝術歌曲中的好歌好詩,你要讀幾多首詩歌、研究幾多次樂譜才能真正明白。很多這些從前要落功夫的事,在現今快速即食的世代,已經變得愈來愈困難。」

柯大衛——為旋律尋找新聲音,為歌劇尋找新聽眾

柯大衛的專業生涯,離不開聲樂:演唱浪漫與現代歌劇、德法英語的藝術歌曲、百老匯音樂劇,以及教授大量的聲樂學生。在他的教室中,除了有聲樂老師常用的鋼琴,以及在鋪滿鋼琴的歌譜以外,他還有一個設備相當齊全的工作檯:電子鍵盤、混音台、揚聲器,還有常開着編曲用的樂譜軟件。這個角落,正是為人熟悉的聲樂家以外的另一面。

撰文・胡銘堯 Dennis Wu
攝影・www.trio-photo.com

改編歌曲:舊旋律,新聲音

「自小就做很多編曲。」生於馬來西亞檳城的柯大衛,回想年少時的音樂歲月時說:「當時很想離開馬來西亞,在我而言,讀聲樂到外地進修,是唯一的出路。」修讀聲樂、投身古典音樂的世界,雖然出於實際考慮,但對於柯大衛的興趣而言,音樂卻沒有風格國界。「當時聽流行曲的錄音帶,把和弦旋律通通默出來,然後編給自己的小樂隊演。錄音機不斷的回帶播放,不知用壞了多少台。」令他最回味的,就是在「歌台」中演出:「雖然我全家都是基督徒,但我們不太介意參加盂蘭節中擺的『歌台』。盂蘭節會上演福建大戲、廣東大戲、潮洲大戲等等,也有歌台給流行樂隊唱歌,唱足一整晚。」年少時登上的「歌台」,與成長後登上的歌劇舞台,竟是如此遙遙相對。

可是,在這個小舞台上,愛上編曲,並在練習室中的鋼琴上隨便 jam 些和弦,這些對音樂的興趣,深藏於這位聲樂家心中。

近年,柯大衛將創造力發揮在歌劇身上,將歌劇重新包裝。最近的製作「當莫扎特遇上達.龐蒂」,將莫扎特三部巔峰時期歌劇的詠歎調,穿上流行搖滾與爵士的外裝,讓這些以外語演唱、有着長遠歷史的歌劇變得普及,正如柯大衛形容,可以「介紹給未接觸過歌劇的觀眾」。 走這條將音樂普及路綫,其意念還有另一綫索。音樂劇與歌劇,雖然風格與形式上既要相像、又要「壁壘分明」地分清你我,但它們都曾經是流行於貴族至百姓間的娛樂。柯大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也與音樂劇扯上不少關係。「我和 Jovita 當時就曾一起在演藝主演《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演藝學院主理的學生製作,是踏足音樂事業中重要的實踐。那年他演的,還要是粵語版的伯恩斯坦巨著。這開啟了他對音樂劇的喜好;他曾經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講座中介紹百老滙音樂劇、與小朋友一起綵排演出的《公主當自強》,自己也下筆創作。後來 Jovita 也成為了柯太,成為恩愛的一對。

流行曲、音樂劇、歌劇,這些表面上並不相關的綫索,卻完整地追朔出柯大衛的音樂興趣。「就像你讀音樂,學習練耳、歷史與樂理,沒有人告訴你這些分別的學科,其實是互相相關的,原來你每認識的一件事,都會關聯到另一門學問。」柯大衛回想在英國進修回港之後,接手了一班志同道合的聲樂家組成的「美聲匯」,並嘗試為他們的演出,尋找新元素。起初,籌備音樂會時,會嘗試委約作曲家為他們創作,後來慢慢演變成為歌劇尋新出路。這箇中原因,還是因為被歌唱的旋律所着迷。

新編歌劇:舊音樂,新觀眾

「我覺得音樂最吸引人的,就是旋律。」他說,雖然音樂有不同風格,而且聽音樂的人,很容易會受着這些風格而先入為主,但是旋律卻依然是獨特地吸引人。「正如我有時也不明白兒女們聽的是什麼,但是正如我鼓勵我的學生,喜好是個人的,但聆聽卻可以是打開耳朵什麼都聽。」

於是,他會將兒女們正在聽的旋律默記在心,閒時在鋼琴上彈兩三句,然後大家就唱起來;將流行於小朋友的音樂,帶到古典的鋼琴上,讓他們發現,其實音樂在不同的編排下,有不同的氣息。「反過來說,正如我將歌劇帶回家一樣,他們也會說『這些古典的東西,我聽不下去。』但是,莫扎特的旋律,其實都非常平易近人,如果用過另一種音樂配搭表達,就可以跨過那種先入為主。」

柯大衛形容,自己是一位非常依賴鋼琴的人,所有和弦與旋律的新火花,都是在鋼琴上產生的。「單靠紙筆寫下音樂,有時會『撞版』,所以要靠耳朵帶領。」而靠着耳朵領航之下,喚醒着是人生中聽過,穿越幾百年不同文化的音樂,於是他經手編曲的歌劇詠歎調,有着意想不到的新鮮感與時代氣息。

除了莫扎特之外,浦契尼也是他重點的改編。訪問開始前,當我們還在準備之際,他在琴上彈了一小段:「你來聽,這個和弦不就太有爵士味道?」他彈的,是著名的《今夜無人能睡》(Nessun dorma) 開頭的幾個和弦。「浦契尼本身就是色彩豐富,和弦如是,人生也如是:他的戀愛故事才是。」正如他之前講,跳進音樂的世界,當所有知識串連起來時候,原來有着廣闊的世界。今年他以浦契尼詠歎調,編成了《摯愛 — 浦契尼》,並且以抵死副題「愛是不保留,無人保證唔係流!」,以浦契尼音樂為骨幹,配上回望他一生愛戀的故事,變成一齣舞台演出;除此之外,他更又在講座間回顧他的大作。

聲樂與創作:對旋律的鍾愛

最近,他更創作了完整的音樂劇。「起初還說短短地寫一部,怎料一寫卻是長個半小時!」這部題為《以斯帖》的音樂劇,可說是他第一次全情投入創作人的角色。「我又不會當自己是一位作曲家;但是我站在古典歌唱家的角度,我很想將音樂分享給更多人。在藝術上,我始終覺得自己在創作上有所限制:我是很偏心旋律的人,只有好聽的旋律才能吸引我走下去。而歌劇就是我畢生的愛好,所以就是希望想辦法,給更多人欣賞。」

這種將音樂帶到新的環境,除了才華與創意之外,還需要不少時間和勇氣。「要有好的創作,就要浸淫在大量的好作品之中;藝術歌曲中的好歌好詩,你要讀幾多首詩歌、研究幾多次樂譜才能真正明白。很多這些從前要落功夫的事,在現今快速即食的世代,已經變得愈來愈困難。」至於勇氣,則是為着創新而要抱着的心態。「攪新作,不單要念頭,還要付諸實行;沒有心思不行,沒有人資助的支持也不通。」就如所有創作人一樣,走在譜寫新曲的路上,需要抱持着的,是無比的熱情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