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沒有發過的限時動態 ——音樂、文字與創作人的血肉之軀 你設定了誰成為「密友」?你又是誰的「密友」?這個年代,限時動態成為現代人分享生活點滴的窗口,你似乎很近距離地觀察一些「朋友」的生活,但或者你只是窺探到發佈者想給「密友」查看的隱秘,或者真正的加密內容,跟面對面時從未宣之於口的說話一樣,依然佇守在千里之外。如果十九世紀有 Instagram,命途多舛的樂壇巨匠,又會怎樣經營他的公開動態?誰是聽他盡吐苦水的密友?他對密友說過甚麼?今天的讀者/聽眾,又如何理順創作者與創作本身的關係?點擊啟動無痕模式,聽後即焚。
西方音樂史 — 古典時期——第八講:貝多芬 在貝多芬之前,音樂是有着不同的社會工用;它們的創作者與演出者,為着這些不同的演出場合效力。這些音樂家都有着非凡的工藝,帶來典雅與工整的音樂。 但在貝多芬之後,音樂家更成為意念的工匠,以及展現人類非凡創意的媒介。
西方音樂史 — 古典時期——第七講:協奏曲與獨奏者的崛起 獨奏者從音樂的歷史中,由一眾樂手之中,走向讓人注目的明星地位,甚至是能在公眾間有着呼風喚雨的名聲。但是,在這短短的十八世紀間,身為獨奏者與創作者的音樂能力,本來是集中一身的才華,慢慢變成兩個不同身份。
西方音樂史 — 古典時期——第五講:宮廷與音樂重鎮 城市發展成音樂之都,除了來自社會頂層的統治階層,由上而下帶動之外,十八世紀見證的,卻是由下而上的推動力。所謂的社會大眾,雖然還未普及至每一個人,但是卻慢慢打破了社會階層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