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本份、求諸己」——記周凡夫
2004 年,當我第一天踏進香港電台第四台工作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周凡夫。他每周一主持的《藝壇快訊》,一個小時與林家琦談天說地,由訪問錄音、節目製作到播放,大都在一天內完成。監製一把手把多個複雜的製作環節做得如此暢順,周生眼目廣佈的天地綫,直教當年年輕的我讚歎。第四台「雜誌式」的節目不多,而周生就是《藝壇快訊》的長青草。
而我在工作中接觸最多的,是他的文字。早在我當《美樂集》編輯的時候,就已經習慣閱讀他的稿件。他是最早交電腦文檔的一位作者之一——2004 年左右,是互聯網慢慢普及的年代,大家在努力追趕科技,就連同事也不一定懂中文輸入,周生卻早已經在電腦上寫文章。編輯常常沒有放周生的文章在心上,因為他早就已經收到他的稿件,把它送到設計師手上去;精力只會放在其他「追極都冇」的文章身上。
後來,周生邀請我回《藝壇快訊》當評論、與 IATC 合作、再把我介紹給澳門文化局的朋友給我認識。找回當時的電郵,原來他在電郵中給我稱為「老兄」。三十出頭的時候,竟被前輩套了個「老」的帽子!不過,坦白說,那時心裡感到的,盡是飄飄然。
而電郵的結尾,就是鼓勵別人的簽字(signature):「靈巧、活潑、生氣、盡本份、求諸己!」我深深相信,這是周生提醒自己的警語,也是活出來的人生。
有一次,我去了聽他在太空館舉行的講座。他的講座,向來都是入座率的保證,坐無虛設之餘,完場後大家更是踴躍。我帶著的心態,除了是去看前輩,也去看如果我要做得更好的話,需要做好的是甚麼。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向老師請教;但有些時候,要自己做得更好,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周生活躍的藝評人生涯,堅持自己去看演出,經常見他一日趕場,然後把值得講的,在不同的渠道評論。「盡本份、求諸己」,給了我很多的提點;因為自己如何成長,除了要把本份做妥後,最重要就是自身的反省,尋找那由心發出的動力。
在我的眼中,周生沒有一刻不是精力充沛的。不論是他的笑容,還是他步入錄音室的速度;是對工作的付出,還是把音樂推廣出去的力度;在我認識他的年月,他沒有停過下來的一刻。這幾個月迎來的轉變,實在太大;當中不少生離死別,我們也在旋風的中央,見證著時代的更替。周生離開,誠然是樂壇最大的損失。他提攜的音樂人、樂評人、行政人與樂迷,凡數十年,人數不勝度量。我能夠成為其中一位,深深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