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合唱團台灣風情音樂會
過去幾年都為中大合唱團寫了 一些文章,都是在聽他們演出後在《大公報》寫的觀後感。重讀一遍,看到一個共通點。在這些專欄文章中,我也沒有刻意提及他們演出的水準。
原因之一,是作為音樂會的錄音師,我聽到的不是現場的演出。就算給我坐進去聽,我也很想留一點餘地。要知道,所有團員都不是專業歌手,甚至只有極少數在跟科班上聲樂課。但是他們敢於挑戰,唱香港新作,唱 Arvo Pärt,唱芬蘭文和希伯萊文,全都是冷門的歌曲,卻得到廣泛讚賞。團員的認真和付出,實在毋庸置疑。所以我以往寫成文字的,也希望避重就輕。畢竟,說他們唱功不足的,大有人在。要開門見山「鏟鑊金」的,在後期製作時和與指揮傾談時才說。
今年,錄音唱片一回到家,家中第一個聽眾就稱讚女聲渾圓清澈。這實在是意料不到的優秀。往年我經常批評女聲參差,今年女高和女低平衡做足,而且 blending 也非常好。
這是可賀的。
買票入場的觀眾,只要求最佳的演出。他們也着實不應理會合唱團是專業的,還是業餘的。有熱心,固然可誇,但更重要的,還是在水準上的提升。而水準,不單在於音樂而言;因為承載在一個團體的,還有合唱團營運、音樂會統籌、當日安排等所有細節,都要有專業的水準。有這種態度,才最值得稱賀。可惜的是,這種敬業樂業的態度,在香港並不常見。
而我認為,中大合唱團實在有潛質成為一隊敬業樂業的合唱團。
從微見著
我很愛從細微處着手。翻着場刊,台灣的指揮分別由長榮航空和中華航空飛來,有篇幅的廣告和致謝,想必有是很不錯的贊助。單是這兩個廣告,已叫我心中稱慶。找航空公司贊助,可不是件容易事。試想,某大香港合唱團指揮飛往台灣的某大學演出,會有港龍國泰贊助嗎?而合唱團的演出過後,《聯合報》就 立即發稿,易地而處,會在香港出現嗎?
單從這一點,已經令人感到中大合唱團,在機構、媒體的心目中,已經超越了一個課外活動團體,而是認真辦合唱藝術的人。這一點是令人感動的。
有專業的贊助,有不少廣告商願意在場刊登廣告,但場刊最後留一頁卻不知怎的,是一頁白紙;廣告的度位也有錯的,這些就真令人費解。
每個環節都要完美,說易行難,裏面的統籌工夫、工作人手,所需龐大。這頁白紙,看來無傷大雅,但是亦反映了中間辦事的人,未認真做好這件事。這就是改進的空間,而這改善的地方,就是令一個團體變得更專業的地方。
女聲優美、男聲偏弱
至於演唱,在錄音室的感覺,是合唱團聲音圓滿了不少,但男聲還是很弱。他們的虛弱,從錄音處就可見:和女聲站同一位置,男聲到咪的實在感,只及女聲的一半。其實,論男士數目,中大合唱團算得上是與女士平均的,根本整個中大就是女多男少。看來男士要在聲樂的基本功多加把勁。
另一個令人不爽的,是咬字。《Cantate Domino》在幾年前唱過,但是聲母也是掉了。而咬字,正是拉丁文的靈魂。合唱團唱了很多國語、台語歌,外語歌曲咬字純正與否,我也不太知道,就留下一首台語歌《阿爸的風吹》(即是爸爸的風箏)來給大家試聽:
合唱團在唱外語歌的 Track Record 是不錯的。看來,也是要為母語:英語、國語、拉丁文(這可是合唱團的母語!)下一番功夫。
掌聲
唱完最後一首歌之後,掌聲雷動,毫無間斷。個人認為是團員應得的掌聲,也是指揮古育仲應得的。很可惜杜黑沒有來,對於非全職樂團而言,要應付這些 change of artist,真的是頭如斗大!杜黑曾經在上年年尾和合唱團排練過,這已足見杜老師不是一般來如風、去如風的客席指揮了,可幸的是沒有人因杜黑沒有來而大叫回水,算是萬幸之餘,合唱團表現理想也是值得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