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德布西誕生 150 週年的三套唱片
點評三套賀德布西生辰的唱片。
印象主義?
即使我願意把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單單標籤為「印象主義者」(Impressionist),我也不能把德布西的音樂,就是印象派的迷矇;這就如將印象主義與莫奈 (Claude Monet) 的《印象.日出》畫上等號一樣簡化。
在學術圈子中, 一直有呼聲希望把德布西與印象主義脫鈎。《格洛夫音樂百科全書》中討論到德布西風格時,強調「更重要的,是要駁斥到今時今日仍有人使用的『印象主義』標籤。」作者 François Lesure 認為,披着紗的音樂、色彩斑爛的綫條、渙散的聲音、填色般的配器,這些特點常被認為是音樂印象主義的特徵,但其實都是建基於對印象主義源流和德布西風格的雙重誤解。
不過,德布西的生平,卻正好是印象主義興起之時,而他又是活躍於巴黎的藝術家。即使「印象主義」一詞,起初是用作揶揄莫奈的畫作,意為「未完成的草稿都可當作品」,帶有貶意。但德布西也有曾用「印象主義」形容自己。學術界要為他平反、去標籤化,也有點難度。
就如《意象》(Images),他決意要寫一些「與別不同」的作品,但卻用到如 impressionist 一樣的命名。《意象》亦是確立德布西風格的重要作品。以同一作品名字寫兩套完全不同配器的作品,德布西的《意象》可說是僅例。他的《意象》是六首鋼琴曲,亦是完全不同幾部的管弦樂曲。
不同的意象
由《意象》出發,我們品嘗一下這兩盒趁慶祝德布西誕生 150 週年的全集作品。
《德布西鋼琴專輯》收錄了全部鋼琴獨奏作品和大部份的雙鋼琴、四手聯彈的原作品及改編作品。唱片大部份的獨奏由蒂博岱 (Jean-Yves Thibaudet) 負責。《意象》一曲,很能反映蒂博岱那精美工藝。他的琴音偏向明亮,整個音樂清晰透徹。《意象》中的六個樂章,如第一部中的《水的倒影》、第二部的《金魚》,水的形態活形活現,但又是乾淨俐落。他的演繹節奏爽朗,整個演繹毫不含混。神秘的《月落古廟》,蒂博岱的演繹則很平衡而自然,緩慢的樂曲,在他手上有輕微的起伏,聲音的控制極之仔細。這幾部《意象》曲,都並不矇矓,只是和聲變化豐富,德布西所謂的創新,隱藏於音樂語言當中,在當時而言就是新鮮的語言。
與蒂博岱相對應的,是布萊茲 (Pierre Boulez) 演繹的管弦樂版《意象》。布萊茲的風格,大家並不陌生。他是冷靜的演繹者,音樂既立體而又澄明,他和蒂博岱一樣,細緻地控制了每顆音樂符的音色。這管弦樂的《意象》,整體生動,但清晰得像看得到畫上的筆觸一樣。
《德布西鋼琴專輯》
《德布西鋼琴專輯》中的樂曲選擇,見證了德布西豐富的創作。鋼琴曲由最早期的《波希米亞舞曲》(Danse bohémienne) 到最重要的前奏曲、由給小孩的小品《小黑人》(Le petit nègre) 到帶點艷氣的《快樂島》(L’isle joyeuse)、由帶點浪漫與閒懶的《稍慢》(La plus que lente) 到以技術為主的練習曲等等,足以體現德布西的廣泛性。如果以單單說德布西「印象主義」作曲家,很易忽略了他的多元。
這套鋼琴唱片,除了由蒂博岱主打以外,還有匈牙利名琴高式殊 (Zoltán Kocsis) 和法國鋼琴家卡薩特 (Phillippe Cassard) 主理《遺忘的印象》(Images oubliées) 及另外兩首短曲,而干達斯基兄弟 (Alfons and Aloys Kontarsky) 主理了四手聯彈及雙鋼琴的曲目。不過,筆者認為最有價值的,是第六張唱片的鋼琴改編。不少十九世紀都熱衷於將管弦樂曲改編為鋼琴曲,一來讓當時還未有錄音收聽的大眾認識管弦樂版本,亦可讓自己親自演繹樂曲。德布西改編了《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完全地由雙鋼琴演奏,以鋼琴欣賞這巨著,別有一番風味。而拉威爾改編了三首《夜曲》,這盒裝中的錄音版本更是首次國際發行。
德布西與拉威爾管弦樂曲集
提起拉威爾,不少人也把他入了「印象主義」的數。拉威爾雖說是德布西同期的作曲家,但他的風格,骨子裏與德布西實在相去甚遠。雖然,籠統的說,他的《達夫尼與克羅埃》、《汪洋中的一條船》(Une barque sur l’Océan),都有那種矇矓的感覺。但拉威爾卻比德布西更銳意放眼遠古,像《庫普蘭之墓》、《古風小步舞曲》,都洋溢着古老法國的氣息。雖然,他的管弦樂曲,更能突顯的,是他寫得出神入化的管弦樂色彩。
布萊茲指揮的盒裝,包括了德布西與拉威爾的管弦樂曲。《大海》一如《意象》般,既生動又細緻;《夜曲》則瀰漫着閒適,色彩對比不算特別誇張,但勝在平穩清澈。拉威爾的音樂,佔了六張唱片的四張半。要感受布萊茲的火,要聽他演的《圓舞曲》(La Valse)。向以冷靜見稱的布萊茲,沒有想像過他會讓音樂如此感性舞動!《鵝媽媽》是感人的音樂,不過這版本卻稍為收歛。他亦與冼米文 (Krystian Zimerman) 合演拉威爾鋼琴協奏曲。又是一位以清澈細緻見稱的大師,與布萊茲堪稱絕佳拍擋。G 大調鋼琴協奏曲就演得爽朗無比,清脆的節奏,令人拍案,雖然少了些庸懶和 laid back。而左手鋼琴協奏曲則是少有的一個乾淨而立體的版本。
不是催眠用的《月光曲》
以上兩盒裝,都是見證了德布西廣泛與多元的風格。如果你堅持德布西的印象風格,那麼這張《Clair de Lune》就是要鞏固德布西在你心目中的形像的唱片了。《月光曲》(Clair de lune) 絕對是德布西最為人熟悉的調子;而樂曲的出處《貝加莫組曲》(Suites bergamasque) 中的其餘三個樂章,很可惜,沒有如《月光曲》出名。這兩張唱片,收錄了《月光曲》鋼琴版和管弦樂版,後者由德布西名師安素美 (Ernest Ansermet) 操刀。
其實,這張雙唱片樂曲雖然收得雜,但卻很有趣。唱片一的原作,管弦樂曲有《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和《夜曲》,鋼琴則有《金髮少女》、《阿拉伯風格》、《稍慢》、《被淹沒的教堂》和四手聯彈的《小組曲》,算是德布西最著名的名曲,亦是我所謂「鞏固德布西典型」的樣版樂曲;的確,這些樂曲都讓人懶洋洋。唱片二除了著名的《大海》、《兒童樂園》選段外,還有由史托高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改編與指揮的《被淹沒的教堂》管弦樂版,把樂曲的深度加倍呈現。德布西自己改編的《稍慢》管弦樂版,也收錄在唱片二,還用了一件很東方色彩的欽巴隆琴 (cimbalom);說到底其實是揚琴。
單是這三首管弦樂版樂曲,已是非常精采!再加上有高式殊、拉伯克姊妹、杜托華、海亭,唱片封面雖只有一輪明月,但其實內有眾星拱照。不過,不要以為這是讓人入睡的唱片。聽到第二唱片最後那《風和海的對話》,任誰也會被吵醒。
全文刊於《Hifi 音響》 2012 年 6 月號第 3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