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Konzertisten 演唱布克斯特胡德《耶穌的軀體》

演唱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 (Dieterich Buxtehude) 《耶穌的軀體》(Membra Jesu nostri),不單是香港合唱團 Die Konzertisten 的一次新嘗試,也是為香港早期音樂演出揭開新的一頁。

Die Konzertisten 演唱布克斯特胡德《耶穌的軀體》

演唱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 (Dieterich Buxtehude) 《耶穌的軀體》(Membra Jesu nostri),不單是香港合唱團 Die Konzertisten 的一次新嘗試,也是為香港早期音樂演出揭開新的一頁。

布克斯特胡德的名字,或許較為陌生,但其實他在生時,在德國北部卻是響噹噹。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年僅三十歲的巴赫,為要去拜訪這位管風琴大師,由阿恩斯塔德 (Arnstadt) 徒步四百公里到呂貝克 (Lübeck) 去找布克斯特胡德。巴赫請四個星期假前往偷師,一待卻是四個月。而布克斯特胡德的名字,還吸引了韓德爾和馬達臣 (Johann Mattheson),這三位當時都是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後來都成為極為顯赫的巴羅克作曲家。 而布克斯特胡德的《耶穌的軀體》,更是他一生的合唱作品中的精品之一。全套清唱劇由七部小清唱劇組成,七部份由腳開始,到膝、手、肋旁、胸、心和臉,象徵着耶穌受難時所受之刺傷。

音樂會特別請來香港早期音樂協會和香港演藝學院的早期音樂小組,演奏全套樂曲。 Die Konzertisten 4 月 13 日的音樂會,在宣傳單張上寫着這是一個「點燃蠟燭的早期音樂體驗」("a candle-lit early music experience"),有點希望扣着復活節期中的熄燈禮拜 (tenebrae) 的氛圍。當然,把燈關掉不能令音樂會出色,這畢竟是音樂會而不是復活節的禮拜儀式。但是,音樂會《耶穌的軀體》中每套小清唱劇之間,加插了朗誦的部份,由聖經章節到十九世紀詩歌,觀眾在被黑暗包圍着的教堂聽着音樂,的確很有朝聖般的嚴肅氣氛。加上全場觀眾極度寧靜的欣賞,樂曲間毫無掌聲的間斷,而那長長的木櫈,一點也沒有被坐立不安的觀眾弄得枝枝作響,整個經驗都是意想不到的獨特與滿足。 音樂會以意大利亞歷基 (Gregorio Allegri) 的《求主垂憐》(Miserere mei) 開始,合唱團在教堂的合唱席中演唱。由於合唱席在教堂中殿  (nave) 的兩旁,合唱團就如崇拜一樣,並不是正對觀眾演唱。而且樂曲間隔着男聲以誦唱原來《求主垂憐》的素歌 (chant),伴着素歌中誦唱詩篇的 psalm tone,整首樂曲就有濃厚的宗教氣氛。更正確一點說,就是這首樂曲,根本就是復活節期的熄燈禮拜中在西斯汀教堂開始作聖週禮拜的音樂,拿來在音樂會開首,怎能不教人肅穆?合唱團其後走到祭壇前的空間列隊演唱英國作曲家泰利士 (Thomas Tallis) 的《先知耶利米的哀歌》(Lamentations of Jeremiah the Prophet) 中的第一部份 ,五聲部對位之間,有着良好的平衡與流動力,而合唱團的音色也配合着稍微暗淡,直至最後一節祈求耶路撒冷回轉歸主,換上有力的和弦和較為光亮的聲音,演出動人。

© Martin Lee
© Martin Lee

合唱團能在教堂中掌握它獨有的殘響,咬字清晰而且聲綫均昀,並非易事。教堂的殘響,比音樂廳來得豐富誇張,拉丁文的子音可以令聲音混濁,和弦中的一個音稍有差池,瑕疪都會給教堂無情地誇大。合唱團的聲音相堂清純,只是某些字的發音還未統一,例如拉丁文中的「看哪」(ecce) 就在不同的重複間有一兩個版本。但這樣的批評,在整個相當入格的演出下,簡直就像是吹毛求疪。唯一我認為相對沒有那麼強說服力的,是獨唱者間聲音的不搭配,中音的聲部偶然帶點搖擺。但整體而言,合唱團在令聲音的調配和齊整度上,下了不少苦功,而且造句相當合宜自然。如此具質素和合風格的巴羅克合唱演出,實在是相當精采和值得讚賞。

《耶穌的軀體》是整晚的主角,而最吸引的,是整個演出都有古樂團相伴。香港不易找到流利於演奏古樂的音樂家,但近年隨着年輕的音樂家在外受教育後回港,香港的古樂演奏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活力。演奏古樂,不只是把鋼綫的小提琴換回腸綫就成,要掌握巴羅克甚至更早期音樂的造句和發聲,本身不單要長時間的研究,還需要一定時間浸淫在古樂之中。音樂會找來幾位樂手雖然年輕,但樂器演得到家,是件很可喜的事。再加上第六清唱劇需要用到五支達甘巴琴 (viola da gamba),這種 consort 雖然並不罕見,但能在香港找到足夠的人(和琴!)來演這章,足叫古樂愛好者讚嘆。可惜的是,教堂的坐席,大都不能看見樂手的姿采,但十七世紀音樂在香港中如此響起,絕對是值得一記的大事。

指揮楊欣諾最後多謝樂手,更特別多謝負責管風琴的香港演藝學院專門教授早期音樂的老師 Shane Levesque,道出他們是整個演出的重要支柱。當然,他棒下的合唱團,其實也功不可殁。他最後也多謝觀眾只把掌聲留到最後,觀眾的投入與安靜,也是令整個經驗相當滿足的其中一環。Die Konzertisten 的同事後來說,這次演出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新嘗試。在教堂演唱的形式,以早期音樂為主的曲目,或許新穎,但這具說服力的演繹,證明這或許只是香港迎來更多早期音樂演出的開始。

---

音樂會日期:2014 年 4 月 13 日
地點:香港聖約翰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