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潮流的帶領者 英國古樂團

英國古樂團在十月來港獻技,指揮畢加特 (Harry Bicket) 本身是傑出的古鍵琴家,帶領古樂走進更年輕、更有活力的年代。

古樂潮流的帶領者 英國古樂團
全文刊於 2012 年 9 月 27 日之《明報》,為特約稿件。

文:胡銘堯

說英國室樂團是古樂潮流的帶領者,讀者可能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古老的音樂,怎樣和潮流拉上關係?

差點被完全遺忘的古樂

所謂古樂,和一般所說的古典音樂,有些區別。古典音樂的演奏傳統,在十八世紀後一直在不斷演變。莫扎特的歌劇歴久不衰,海頓的交響曲亦是音樂會中的慣常曲目。但是,十八世紀以前的巴赫的受難曲、韋華第的協奏曲,甚至是蒙台威爾第的歌劇,這些音樂差點被埋進歴史裏被人遺忘。十八世紀的宮廷不斷要新作品,觀眾似乎也對舊作品也沒有太大興趣。

莫扎特在維也納的伯爵手上,找到巴赫賦格曲的手稿,如獲至寶。十九世紀初,孟德爾遜的祖母給他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的手稿時,他才驚覺歴史上原來有過這樣偉大的巨著。他整理好手稿,在十九世紀的觀眾前演奏,把觀眾注意力重新放在巴赫的音樂裏。而韋華第的音樂,要到二十世紀初才被重視。

既然十九世紀已發掘了這些音樂,英國古樂團在這場發現古樂的潮流裏,扮演了什麼角色?

忠於歷史的演奏方法

曾被遺忘的樂曲,在再被發現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不同的雜質。浪漫的演奏着重音樂的表達力,把音樂演得激情不過,但忽略了音樂本身受當時語言理論、舞曲等影響。十九世紀後的樂器,有着豐厚的聲音,演奏的方法卻與以前的樂器大為不同。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音樂家把巴羅克音樂演得像浪漫篇章,更甚者還把寫法更改,為要達更佳的表現力。

但是,巴羅克時代的聲音,究竟和現代樂團的聲音,有什麼分別?

英國古樂團就是第一隊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的樂隊。他們找來古老的樂器。小提琴不用鋼弦,用的是音色很弱、音準也難把握的腸弦。他們找來古老的長笛,沒有全銀打造的光亮音色,而是木製管身的音色柔暖。他們找來古老的小號,沒有活塞控制,單憑一雙咀唇,吹奏出不同音高。

於是,英國古樂團聚集了一些演奏家,他們都是這些古老樂器的學者,精通樂器奇怪的技巧。畢竟,這些樂器,就是被現代更精巧、更方便使用的樂器而被淘汰,要用回他們,不單要技術,還要發掘前人怎樣去掌握樂器的種種奧妙。這些奧妙,並不全都有文獻留下。

就是這樣,音樂家們聚集一起,從歴史的角度去處理音樂每一個細節,務求音樂忠於歴史。

古樂運動先驅

然後需要的,就是樂團的靈魂。

班洛克 (Trevor Pinnock) 是一位古鍵琴演奏家。他在 1972 年創辦英國室樂團,希望進深於古樂演奏,從歴史的角度,去重新摸朔古樂演奏的傳統。他一邊演奏、一邊領導樂隊,就如當年樂隊由鍵琴手領導一樣。他帶領着樂團,發掘更多不為人知的音樂。

樂團聲音的新鮮,在當時而言是震憾樂壇,更牽動了一場古樂運動。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曾說:「我認為,班洛克在這範圍的工作着實令人興奮:他的巴赫和韓德爾,聽得令我從椅子跳起來!」

這三十年間,樂團開僻了巴羅克、甚至更早期音樂演奏的新路向。身為先鋒,樂團不斷提高古樂器的演奏的技法,音樂風格也漸趨多元。以前的日子,聽眾可單以「用古老樂器」和「用現代樂器」來區分古樂團。現在,參照歴史的演奏方法 (Historically-informed performance),不單在古樂器上使用,現代的樂器也可以;十六世紀的音樂可以,十九世紀的音樂也可以。這些都令人耳目一新。

英國古樂團在十月來港獻技,指揮畢加特 (Harry Bicket) 與班洛克一樣,本身也是傑出的古鍵琴家,但帶領古樂走進更年輕、更有活力的年代。本身是韓德爾歌劇專家的畢加特,因着 1996 年在格林德波恩歌劇音樂節因臨時頂替指揮韓德爾歌劇《狄奧多拉》而聲名大噪。他將與女高音桑普森演奏拿手的韓德爾的聲樂作品,也會演奏樂團最引以傲的巴赫管弦樂曲。

英國古樂團音樂會
日期:2012 年 10 月 16 日(星期二)晚上八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