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指揮譚盾 香港管弦樂團的新唱片製作
一月初,譚盾才剛到過香港,在香港國際室樂節中,為他的《鬼戲》主持講座。事隔兩個月,他靜悄悄再臨香港。能令他來的,不是音樂會,而是灌錄新唱片。
今次是譚盾與香港管弦樂團的錄音,並計劃在拿索斯 (Naxos) 旗下馬可勃羅 (Marco Polo) 品牌推出。單是這句說話,已是充滿驚喜。
先談港樂。港樂對上一張唱片,是 2003 年灌錄盛宗亮的《中國夢》,事隔差不多九年,沒有公開發行過新錄音。港樂行政總裁麥高德 (Michael MacLeod) 上任後,重新啟動灌錄唱片。筆者認為,港樂在唱片方面的確滯後,日本的樂團錄音甚多, 新加坡交響樂團更在 BIS 中有甚豐的目錄,而台灣的樂團雖然不在國際品牌發行唱片,自家在本土發行的錄音卻也不少。對於港樂這幾年錄音上的停滯,麥高德也說有點令人不解。不過,港樂重啟錄音計劃,教人興奮的消息。
其次是譚盾。近來他作品的專輯,似乎都以 DVD 為主:2009 年的《紙樂》與《水樂》、在 Euroarts 推出的歌劇《馬可.波羅》、還有 2008 年的《秦始皇》,而 CD 則在 Sony 之後,已經沒有大作。當然電影原聲大碟,另作別論。由譚盾親手演繹自己作品的 CD,似乎也是久違於錄音當中。
久違了的唱片製作
這張新唱片三月中在香港文化中心進行錄音工作,錄音完畢,譚盾、麥高德和海曼 (Klaus Heymann) 會見傳媒,一說此錄音的由來。
譚盾選了三部作品:《馬可.波羅》樂隊協奏曲、交響詩《La-Si-Do》和樂隊劇場《O》。《馬可.波羅》樂隊協奏曲,當然是取材自他的歌劇,但是譚盾說那幾乎是再創作的過程。「對我而言,歌劇提供了原材料,故事提供了骨幹,但我幾乎是把所有重寫的。」譚盾說,當中有不少效果,要與樂隊一同經歴如何創造。「我希望讓我隊發揮,比如說要他們去即興演奏。但西方交響曲,沒有即興演奏嘛?我們就一步步將音樂實踐出來。記譜法有它的限制,我們要做到自然,怎樣做?就是要讓樂手感受到音樂。」他讚揚港樂的樂手,是他見到最佳的樂手之一。「我們坦誠地溝通,我們交流怎樣將炫技、前衛的念頭實行出來。港樂的樂手就是全都做得到。」
的確,港樂演奏譚盾的作品,經驗是挺豐富的。港樂在九十年代末演過樂隊劇場一和二、2009 年演過《地圖》,當然還有 1997 的《天.地.人》交響曲。被問到他與港樂的合作,他就提起那為政權移交而寫的交響曲。「英國樂團,可以找 BBC,中國的可以找中國愛樂,但我就是把中英兩國和香港的歴史的關係建立在音樂上,所以只能找香港的樂團才合適。還有是要 200 個小朋友的演出,象徵對今後的希望。」那時,與港樂合作,似乎是環境的考量。「這十多年間的港樂,已經進步成為充滿能量的樂團。」他認為港樂已經是有個性而有質素的樂團,但要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話,要在文化上着手。「香港是中西文化的滙聚,就連紐約比不上。」
中西文化交滙是重要優勢
希曼認同中西文化的交滙,是港樂的優勢,還有:「大陸、台灣未有國際化的唱片品牌,但香港就有。」而麥高德則繼續說:「港樂 90 個團員中,有 54 個與中國有着不同的聯繫:來自中國、家人在中國...... 等等。」所以譚盾希望以此錄音,實驗一下自己的想法:香港正是處於亞洲的中心點。
唱片中的樂隊協奏曲,是世界首演錄音,樂曲本身還未在音樂會演出過。但是,當我問譚盾它談樂曲與歌劇之間的關係,他還是不確定是不是叫它做《馬可.勃羅》協奏曲。「就當它是暫名吧。」似乎樂曲與歌劇差距甚大。譚盾接着和助手談論樂曲的名稱,「我都說不要叫它馬可.勃羅,我說他們 [即記者們] 一定會問的。」至於另外兩首作品,譚盾也說它們都有少許修改:「La-Si-Do」就是根據杜鳴高的名字,取其音節,再以這三個音發展成交響詩。而交響劇場《O》則最早完成,港樂曾經演奏過,但今次的版本並沒有用到塤這件陶製樂器。至於修訂的原因,他沒有仔細詳談,不過他經常提到音樂要與生活有關連。「我寫的音樂是來自生活,生活有的聲音,才可以把他們寫成音樂。」聲音可能是鄉間民歌,可能是樂與怒。我問他是不是代表他的作品也走向城市化呢?他回應:「我還是取材自我的周圍;我甚至要實驗未來,科技已經是不能或缺的東西,所以我要攪 YouTube 交響曲。我的作品就是要呈現現在和將來。」
這張唱片之後,有沒有續集呢?Marco Polo 品牌中,其實有過中國作曲家系列,港樂亦曾經是演出者,當年指揮還有葉詠詩、甄健豪,演奏的曲目陳培勳、杜鳴心等作品。這些九十年代的唱片,雖然在 Naxos Music Library 中還可欣賞,但唱片本身倒是奇貨可居。幾位主事者有沒有計劃讓這成為新一系列中國作曲家專輯的開端呢?麥高德、希曼與譚盾都讚大家合作愉快,但沒有人能肯定下一步的動作。不過,大家都暗示這不會是唯一一張的唱片。
唱片由 Tim Handley 操刀,他的名字倒不會是叫人陌生,可惜筆者到埗時,錄音提早完結,與他緣慳一面。他手下有幾部格林美獎的唱片,今次製作,他們幾位都提到格林美。「沒有人不想拿獎的。」希曼直接了當地說。所以唱片會在十月全球發行,就是要趕及拿到提名。
這倒是叫人拭目以待了。
全文刊於《Hifi 音響》 2012 年 6 月號第 3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