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雯——由實踐學習配樂精髓

「CASH音樂獎學金」於1994年設立,隸屬「CASH音樂基金」,專為有志負笈海外進修作曲的年輕音樂人提供資助。在外地讀音樂,不單可以受益於院校的音樂訓練與課程,更可親身感受他鄉的文化與生活,對創作人來說,可謂有莫大裨益。這個專題特寫,我們邀請了多位曾先後獲此獎學金的得主分享一下他們在外進修時的生活、學有所成後的發展以及未來的動向。

訪問及撰文・胡銘堯 Dennis Wu
攝影・www.trio-photo.com
地點・銅鑼灣時代廣場柏斯演奏廳

葉秀雯於2013年獲CASH音樂獎學金,前往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位於西班牙華倫西亞的分校進修。「伯克利音樂學院悠久的歷史吸引了我。在香港沒有一間大學是可以很有系統地教授流行與爵士音樂知識的。」

伯克利的華倫西亞校園在2005年才啟用,其中,葉秀雯就讀的配樂課程以電影、電視、影像與電子遊戲配樂為主。雖然校園坐落於西班牙,但授課還是以英語為主。「我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方,以美國與西歐的學生居多,但也有不少來自南美洲。全校只有百多個學生,即使我們未必一定全都認識,但是感覺卻像一個大家庭。」一抵埗的迎新營,就令她覺得耳目一新。「香港的大學迎新營以遊戲居多,未必與本科很有關係;我們的迎新營,有美國的著名音樂人分享經驗,也有對西班牙文化的啟導課,畢竟我們即將要在這國家生活上一年的時間。」

在這初抵埗時間,最令葉秀雯印象深刻的,是迎新營其中一晚的官方活動,學校編排了大伙兒在晚上到附近一間的士高吃喝玩樂。「當中的節目,主要是飲飲食食,而表演音樂的,卻是我們的同學,不論是玩爵士樂還是打碟,都相當專業。官方活動去的士高,令我大開眼界。」學院提供這官方活動,正是讓學生感受音樂人可能的出路。

葉秀雯六歲開始學鋼琴,到中五時選擇了走作曲的路。「作曲的感覺就像是幕後控制着所有事的人,有着無比的滿足感。所以之後我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踏足西班牙,對外地的學習文化有着另一番體會。「平時我們上課,老師問問題,大抵都是沒有人回答。但在外國,大部份同學都在努力爭取發言機會,反而我們這些不大願意說話的華人,成為當中的少數。」葉秀雯說,這為她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工作上,變得更為主動。

學校提供的訓練,對於葉秀雯而言,亦相當實用。有一次,學校安排了一個遙距錄音的機會,為學生預約匈牙利布達珮斯的錄音室,並由當地的弦樂團為他們的作品錄音。在錄音前幾天,葉秀雯將樂譜傳給指揮,然後與指揮以網絡通話。「在錄音當日,我們就在校園錄音室的電視中,觀看着遠在布達珮斯的錄音室的情況。上午錄音,只消下午我們就收到所有錄音檔案。」葉秀雯覺得,這種遙距工作的經驗不但神奇,而且相當寶貴;至於實地入錄音室的機會,在這一年間亦相當之多。「我們有很多小習作,寫完之後隔幾天就要錄音,便找來同學或專業的演奏家演奏,而我自己就要在錄音時當指揮。」這令她的寫作很實際,而且令她深感配樂的奇妙。「配樂中的音樂,其實很世界性,橫跨不同種類,亦沒有語言限制,令我喜愛上這類型的音樂。」

其實,在獲得獎學金前赴西班牙進修前,葉秀雯在工作上試過寫流行曲和創作音樂劇,但她在決定進修時卻選了配樂這一科。「其實,我在報讀這學校的時候,基本上是毫無經驗的,在我的工作履歷中,沒有太多相關的配樂作品。於是我在圖書館找書籍、讀大師的樂譜,然後在網上看一大堆卡通片和廣告片,自己摸索這些作品要怎樣寫。」她說,自己的音樂目錄,需要自己耕耘,而這種磨鍊,其實是什麼時間也能進行,而無需等到報讀學校、有工作機會才做。「網上的資源有很多,平時可以自己磨鍊,愈早做就愈好。」

柏克萊帶給葉秀雯的,就是應付專業的要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面對面時才能學到。與同學在錄音室合作,我們才懂得在真正的工作環境的反應。這幫助到我們怎樣和專業的樂手合作。」談到將來的發展,葉秀雯現專注於配樂上,「去年我有機會幫盧冠廷先生做了兩齣電影的配樂,負責做編曲和助手,學到很多東西,例如做聯絡,協調各單位和分譜等。另外我也有做一些獨立電影、動畫短片和遊戲配樂。我發現香港的創意產業有很多人才,我亦得以和他們合作。我期待再與他們做一些好作品,揚威海外,讓其他國家的人看到香港的好作品。」現在她期待多作新嘗試。「作曲本來就是很廣闊的,音樂既能在不同媒介出現,當中的氣氛、音樂語言都是共通的。所以我這一刻,其實是什麼都想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