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心花》:超越時代的愛情小偷

一讀法國五月室內歌劇《兩心花》(La double coquette) 的介紹文案,心想:這會是個什麼歌劇?「當 Florise 在家私私自憐時,她收到個去派對的 e-mail。她心想那是追求者 Damon 的邀請,而她在 Facebook 上見到達蒙於另一個女人 Clarice 的合照。於是她心生一計,要拆散他們 ......」

《兩心花》:超越時代的愛情小偷

翻開法國五月室內歌劇《兩心花》(La double coquette) 的介紹文案一讀,心想:這會是個什麼歌劇?「當 Florise 在家私私自憐時,她收到個去派對的 e-mail。她心想那是追求者 Damon 的邀請,而她在 Facebook 上見到達蒙於另一個女人 Clarice 的合照。於是她心生一計,要拆散他們 ......」

古往今來的歌劇,都是男女追逐求愛欺騙嫉妒最後終成眷屬(或一鑊熟)的故事。不過這個 Facebook 年代的歌劇,卻其實出自 1713 年法國出生的作曲家杜凡恩 (Antoine Dauvergne) 的手筆。難度四個世紀前,古人已有預知今人的能力?

骨子裏的《兩心花》,的確是一部巴羅克歌劇。詠歎調是巴羅克的風格,舞蹈場面令人想起典雅的貴族宮廷,演奏的更是法國知名的阿瑪莉絲古樂團 (Amarilis Ensemble)。但是,現代的藝術家卻給原來的作品添上幾筆,讓它更添時代的風氣。而大膽執筆將歌劇帶到廿一世紀的,是作曲家伯松 (Gérard Pesson) 與編劇阿法希 (Pierre Alferi)。

這兩位藝術家除了膽大包天,竟敢玩弄十八世紀大師的作品,當然是因為他們本身也甚有主見。阿法希不單出版過詩歌集及論文,更是一位擅於游走於不同媒體的藝術家,將文字、影像與音樂融為一體,作品在音樂會、展覽場地、讀詩會等不同場合演出。他是大哲學家德里達 (Jacques Derrida) 的兒子:記得有一年在大學讀書時,德里達到訪作演講,討論全球化和解構主義,演講廳的人堆滿走廊。身為大哲學家之後,難怪阿法希有打擾先人的勇氣。「原劇作家法瓦特 (Charles-Simon Favart) 聽過後,或許會在墓室中打滾,但我以通靈問過作曲家杜凡恩,他批準我這樣做。」阿法希打趣說。

作曲家伯松(左)既寫過歌劇,又是馬勒的專家;劇作家阿伯希則是大哲學家德里達的兒子,其藝術作品跨越媒體界線。
作曲家伯松(左)既寫過歌劇,又是馬勒的專家;劇作家阿法希(右)則是大哲學家德里達的兒子,其藝術作品跨越媒體界線。

而作曲家伯松寫過歌劇《田園》曾在 2009 年在巴黎上演,而我認識他的名字,卻是先從他的文字。他在馬勒 (Gustav Mahler) 的天書《The Mahler Companion》中著有一篇關於馬勒與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的論文,而且他也曾將馬勒第五交響曲中著名的小慢板寫了給清唱的合唱團,還譜上了歌詞《沒有德國的天空》(Kein deutscher Himmel)。所以《兩心花》的「創作團隊」,集合了十八世紀的作曲家與兩位當世極有份量的藝術家的結晶。

至於歌劇本身是否有趣?現代演繹巴羅克歌劇,有着相對自由的風氣。巴羅克歌劇曾經沉寂一時,十八至十九世紀的觀眾,認為歌劇冗長而欠缺劇力,很多大作都散佚於歷史。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巴羅克復興,我們發現了不少珍寶。散佚後的作品重回現代,不單音樂聽上去新鮮,而且題材其實毫不脫節。女主角嫉妒男追求者漁翁撒網般結交女生,於是假扮成男子,追求女生,怎料 ...... 卻真的對她生情。十八世紀看起來有趣的荒誕的故事,廿一世紀卻不是從未聽聞。「戰場與情場,眾生平等。」阿法希如此認為。當然,原來的故事,其實給阿法希改了一點,但是愛情的虛虛實實,戀人心思的難測,卻超越時代。

《兩心花》將在 5 月 2 日於香港作首演,這的確會是一場藝術界的盛事。

法國室內歌劇《兩心花》

由阿瑪莉絲古樂團演出
法語演出
配以中英文字幕
2015 年 5 月 2 日(星期六)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詳情:法國五月 (Le French 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