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交響直擊二:馬勒第八
一開始的「Veni」,就已經是一種震撼。英語說的「It blows me away」,在這裏成為近乎字面上的形容。千人組成的合唱團,固然顯盡威力,好好隱藏於建築中的雷格 (Riegel) 管風琴,也相當浩瀚。
樂天音樂廳(롯데콘서트홀)是剛在 8 月 19 日才開幕的新音樂廳。它的底下樓層,其實全都是大商場,品牌或許和其他商場相近。只不過,這個商場的特點,除了在八樓有個龐大的音樂廳以外,最能分辨的,是商場四周賣的,都是音樂會廣告。
音樂廳上星期開幕,找來了首爾愛樂。8 月 25 日星期四上演馬勒八,就是要擺個好音樂一浪接一浪的態度。最妙的,是今次音樂會是參照馬勒 1910 年首演此交響曲時的陣容。這下子真的是過千人。
合唱團整整齊齊坐在觀眾席對面,令我想觀眾席對面,特意要弄一千個座位的設計,會否就是在草稿音樂廳的初期,已經想着要為馬勒八而要這樣設計?看看舞台上樂器擺設的工整,如此龐大的樂隊陣容,但舞台卻空間裕餘。整個音樂廳,好像是為此作品而設計;就像當年鐳射唱片的長度,就是為貝多芬第九度身訂造一樣。如果這猜測屬實,這真的是非常厲害的念頭。
演奏的樂團是韓國交響樂團 (Korean Symphony Orchestra),而合唱團一共十九隊,其中兒童合唱團佔七隊,來自韓國不同地區。一開始的「Veni」,就已經是一種震撼。英語說的「It blows me away」,在這裏成為近乎字面上的形容。千人組成的合唱團,固然顯盡威力,好好隱藏於建築中的雷格 (Riegel) 管風琴,也相當浩瀚。
音樂廳的殘響相當長,尤其是合唱團的聲響迴蕩。音樂廳滿員坐席為 2,036 人,比藝術殿堂音樂廳其實容納較少觀眾。但是,其空間感卻非常龐大。音樂廳標榜「盒中盒」的設計,內裏空間與外圍完全阻隔,而裏面的座位,以葡萄園佈局,將座位的空間以不同層次分開。音樂廳的聲響建築師為東京三得利音樂廳、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巴黎愛樂廳等大廳做設計的永田音響設計 (Nagata Acoustics)。近一點的,深圳音樂廳與同時今個月開幕的臺中國家歌劇院,也是他們的傑作。
不過,合唱團的迴響,令對位的段落無法清晰起來。雖然,在舞台上的樂團,在管弦樂段時的平衡一流,尤其是樂器間沒有不用鬥爭,鋼琴、豎琴與曼陀林,輕輕地在聲音中突圍;銅管的齊奏,不需過火地將木管完全蓋過,層次分明;弦樂的低音沒有太被誇張,聲部間毫無含混。可惜,加上合唱團之後,整個聲音就顯得有點笨重,尤其是第一部份結尾未到齊奏時,合唱團互相爭競並亢奮高歌,真的有點像是 overload。這或許與人數有關,畢竟那真的是有一千位歌者,聲量是龐大得驚人。如果演的是較為小型的合唱作品,將合唱團集中在中間,或許那與樂隊的平衡會相當優秀。
但是,在齊唱的段落,音樂廳溫暖的聲音,就令人很感動。最後 Chorus mysticus 壓下來的聲線,沉厚的低音,加上弦樂輕悠地晃,效果近乎魔幻。
這次演出,未臻完美,有些段落明顯地樂團與合唱團還未能完全掌握,而德語的掌握,則還是有點距離。雖然如此,震撼力沒有減退。不得不驚歎,韓國有如此好水準的獨唱家、演奏者,還有這樣優秀的音樂廳。這音樂廳,蓋在一個大型商場與商廈中間,其口號是要讓音樂更接近人。遠大的理想,以一個實際地近的距離,放在城市人生活圈的正中央。的確,或許古典音樂,要面對的是年輕觀眾並不熱衷的挑戰,但如此將音樂廳落在地價高、商業價值不菲的地段,shopping 與音樂會資訊並列在內。這種讓音樂普及的抱負,不是單能以金錢衡量。
觀看這次演出,還有在韓國一星期的體會,感受到他們對藝術的熱誠,不用太多的說出來。看他們如何做,一定會感受到他們對藝術的激情。
音樂廳新開幕,下半年的節目表 已經有皇家愛樂、維也納愛樂、德國電台愛樂、NHK 交響等排隊上陣,連古樂團都有兩隊。這種陣容,真的是首爾的福份。去韓國的朋友,真要去一趟;就算不是全個旅行團所有人喜愛古典音樂,你大可把他們遺棄在音樂廳下七層的商店,讓他們逛個飽,他們只會投訴,兩個小時逛商場根本不夠,但對你而言,你將會有一個非常滿足的音樂夜。
再次感謝唐若甫的聯繫,這次 兩場韓國的音樂會直擊,收鑊之豐實在始料不及。另外還有些對這兩場音樂會的分析(較為嚴謹的吧),將擇日再投,敬請期待。另,今明兩晚香港也有馬勒八,飛不到韓國的,可去香港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