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笛子泰斗陸春齡

吹笛子的人,一定認識陸春齡這名字。「在陸老師下,我們所有人都是後輩,都是來向他討教、學習。」身為香港不少音樂人前輩的陳永華教授,如此形容將要參與的演出。

談笛子泰斗陸春齡
陳永華、趙慶中及陳子旭(左至右)合作演奏陸春齡的笛曲。在陸老師親臨音樂會,大家笑說都將壓力放下,虛心求教於笛子泰斗。

吹笛子的人,一定認識陸春齡這名字。「在陸老師下,我們所有人都是後輩,都是來向他討教、學習。」身為香港不少音樂人前輩的陳永華教授,如此形容將要參與的演出。

文:胡銘堯

今年十月一日,中樂友邀請了陸春齡親臨專場樂會,成為坐上嘉賓。台上的演奏者,加上幾位參與香港傑出的音樂名人,通通都是晚生和後輩。

為這個音樂會所做的訪問中,陳教授說記不起什麼時候第一次親耳聽陸老師竹管吹出來的笛聲。「那大概是我的學生年代。」坐上的人,包括中樂友創辦人兼總監趙慶中、香港中樂團的笛子手陳子旭,和曾在陳教授課堂下學習的筆者,不禁齊聲一笑。我心中飄起的念頭是:那的確久遠的事了!回憶起當年的陸老師,陳教授形容他的笛功爐火純青。「坦白說,我根本不用留意他的技巧。他的技術根本就是出神入化,隨意而揮灑。我們形容有些音樂家有着 showmanship,陸老師卻是神態自若,從容不逼而且若無其事。」他形容那些年眼前的大師,居於藝術的最高境界。

其實,陸春齡的藝術成就,不單止在於技術層面。 陸春齡的名字,與江南絲竹緊扣;絲竹中的竹,指的是笛和簫,而生於 1921 年的陸春齡,就是見證着江南絲竹由蘇、浙走到上海大都會,由傳統走到興盛繼而廣傳的年代。他的名字幾乎與那「竹」字劃上等號。聽陸春齡,就如穿越時光隧道一樣,聽到的是江南絲竹本來的模樣。「今時今日住江蘇上海的人,沒有辦法寫得到他音樂的古樸。那是民初上海的氣味,他的音樂就是散發着當年上海街頭和江南的韻味,像在空氣嗅得到一樣。」陳教授說。

一嘗民初江南

趙慶中除了策劃音樂會之外,也是以吹奏笛子出身。他在陸老師的底下學習,眼中的老師是位精力充沛的老人家。「2007 年,上海音樂學院跟他慶祝出道 80 年。」80 年藝術生涯,世上怕且沒有幾多人能達,但陸春齡還要創作新曲。趙慶中形容,這位八旬笛子泰斗的新作《天和》,並不是徐徐回望過去,而是充滿朝氣。「樂曲貫通南北,溶滙了南北笛子、洞簫不同的技巧,帶着江南絲竹的韻味,也有現代城市的氣息。」

「聽陸春齡的音樂,就是令人開朗。」陳教授笑着說。「我想我不能每天都聽馬勒的凝重,每天都聽充滿大自然朝氣的陸春齡,卻絕對適宜。」

陸春齡在三、四十年代開始,修編傳統調子,《小放牛》、《鷓鴣飛》、《梅花三弄》等等,現在成為經典的笛曲。民初時,器樂的獨奏曲不多,這些笛曲很快成為重要的作品。「陸老師的演奏,對速度掌握很獨到,感覺雖然悠閒,但卻極有感染力。」陳子旭形容陸春齡的笛子風格,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他用的裝飾音、弱音等等,幅度並不誇張,音色純淨而流暢,別有韻味。」

繼往開來不言休

年屆九旬的陸老師親自南下。演奏他的作品,壓力會否加倍?陳子旭將獨奏《梅花三弄》和《天和》,而《天和》一曲更是香港首演。「這曲子直接給我的感覺,是那來自大師的氣息。他非常傳重傳統,但樂曲的現代感,令人感覺耳目一新,很是佩服。」陳子旭說,他把壓力放下,好好學習。「陸老師與我們的修養不一樣;就算我和其他演奏者用同一支笛,音色、運氣都很不一樣的。當中的差異其實十分有趣。」陳子旭說以學習的態度,在原作者前演奏,讓他聽聽後輩現代的演奏氣質,再聽聽他的指導。

十月一日的音樂會,全部演奏陸春齡之作,一半是他為笛子修編的傳統樂曲,另一半則是他創作的笛曲。音樂會的主題,顯然是向陸老師致敬。「這年代全身投入一種工藝、一種藝術的人,已經不多。」趙慶中嘆現代社會物質的豐盛,讓人分心。陳教授則認為,適逢中秋佳節,亦點綴了音樂會。「中國人很重團聚,和家人相聚是快樂的支柱。快樂的精神相隨,也令人生活得健康一點。」現代的社會,物質雖多,但憂愁的人也不少。「愉快是所有事情的原動力,我也希望別人能明白這道理的重要性。」音樂會以陳永華的中樂合奏曲《朗月耀九州》開始,之後全場的陸春齡笛曲,賀陸氏罕見成就之餘,更以他歡慶悠揚的笛曲,順道慶祝佳節。

文章刊於 2012 年 9 月號《art plus》。閱讀原文:頁一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