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唱片.暢遊歐洲音樂名城
威尼斯 Venice (Venezia)
唱片由意大利的威尼斯開始,自是不差。威尼斯自十字軍東征開始,就已經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城市,其富有的程度幾達不可想像的地步。無他,航運發達,不停做生意,就是發達秘笈。威尼斯在十六世紀時孕育了重要的音樂風格,其一是數字低音,其二是對唱的風格。對唱風格 (antiphon) 源於聖馬可大教堂的獨特建築和音響,而這種獨特的對唱,卻後來引伸了協奏 (concertato) 的寫法,就是兩組對立的樂器和人互相追逐,這幾乎成了巴羅克的骨幹。
唱片收錄了對唱寫法的名家加比埃利 (Andrea Gabrieli) 的合唱曲,也有蒙台威爾第的作品,只欠最著名的威尼斯人韋華第的作品。噢,我還沒說,蒙台威爾第是最早寫歌劇的其中一人,他也是死於威尼斯、現正葬在威尼斯其中一座大教堂內!
推介樂曲
蒙台威爾第:《萬福閃耀海星》(Ave Maris Stella)
這是一首八聲部、雙合唱團的合唱曲,也是見證文藝復興過渡至巴羅克的重要作品。
推介景點
聖馬可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Marco)
這是必到的景點,雖然門口必定大排長龍,而門外大量的白鴿,也會令你擔心遭空襲。不然,你可以到聖馬可廣場邊的 Caffè Quadri 嘆杯咖啡,享受那大仲馬與威爾第曾享受過的空間,和 Uri Caine 曾演出過的華格納。
呂貝克 Lübeck
由歐洲南部的和煦,一跳上到北部的微寒。同樣是與海為伴的城市,呂貝克卻是在德國的北部。這個城市,到現在還保留了中世紀的古城面貌,而其最重要的音樂相關建築,就是聖馬利大教堂。年輕的巴赫就是在 1705 年,由安斯達特 (Arnstadt) 走了 400 公里路,來見聖馬利大教堂的首席管風琴師布斯泰烏德 (Dietrich Buxtehude),待了三個月,觀察大師的技藝。
唱片收錄了布斯泰烏德以及他的上一任琴師敦特 (Franz Tunder) 的作品,他亦是聖馬利每逢星期日的黃昏音樂會 (Abendmusik) 的創辦人,也是巴赫慕名而至的吸引點。這種黃昏音樂會後來遍及德國,就是源自於呂貝克。十九世紀時,音樂會曾經中斷,直至管風琴家 Walter Kraft 在 1929 年重新開展這傳統,直至現在。Kraft 也有在這唱片演出。
推介樂曲
布斯泰烏德:《我心已預備》(Mein Herz ist bereit)
布斯泰烏德不單以管風琴曲聞名,也有好一些清唱劇。這錄音由偉大的男中音 Hermann Prey 演唱。
推介景點
聖馬利教堂 (Marienkirche)
建於十三世紀中,這座教堂就是聞名的黃昏音樂會發源地,其管風琴的聲音亦有在此唱片中。全市有名的餐廳船員工會 (Schiffergesellschaft) 在約八分鐘步程內,可順道參觀對面的聖雅各大教堂。唱片其中一首樂曲,就是在聖雅各大教堂的管風琴內錄音。
維也納 Vienna (Wien)
維也納早於莫扎特出生前一世紀,已是音樂名城。神聖羅馬帝國的里奧波特一世,本身是音樂愛好者,除了大力贊助音樂演出,自己更寫埋一份。他一生最重要的任命,就是請了霍斯 (Johann Joseph Fux) 為宮廷作曲家。這位作曲家,除了將意大利與法國風格引進維也納,令維也納成為歐洲音樂風格的大溶爐外,更寫了《邁向帕爾納斯的階梯》(Gradus ad Parnassum),是一部對位法的理論課本,莫扎特、海頓和貝多芬也用它來學作曲!
唱片還有另一位里奧波特一世的御用作曲家比伯 (Heinrich Biber) 的作品。相比於霍斯,比伯到現在則更有名,有賴各大小提琴家努力發掘他的獨奏作品。而他老師舒密爾沙 (Johann Heinrich Schmelzer) 的作品也有收錄其中。
推介樂曲
里奧波特一世:《天上女王》(Regina coeli)
據聞里奧波特寫了一個聲部,其餘聲部就留給手下幫他完成。不論如何,這是他著名的傳世作品之一。
推介景點
中央墳場 (Zentralfriedhof)
維也納哪個地方可以一次過見到最多的作曲家?答案肯定是中央墳場。這裏有莫扎特、貝多芬、史特勞斯、舒伯特、布拉姆斯、胡爾夫、荀伯克、策姆林斯基和利蓋蒂等等,可以花上一整天。夜晚可以到墳場一號電車站對面的餐廳 Schloß Concordia 去喝杯陰森咖啡,一入夜餐廳只會亮蠟燭,夠恐怖。
漢諾威 Hanover (Hannover)
十八世紀的漢諾威之所以特別,當然是他的政治地緣: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完結,接下來的就是有漢諾威血統的皇室,直至維多利亞於 1901 年逝世才終結。漢諾威的佐治公爵聘用了韓德爾,亦是他第一份重要的宮廷工作。但很快他就決定去英國發展。誰知佐治公爵不久後會繼承他的太太,即是英女皇安妮,成為英國君主,還要把蘇格蘭一併聯姻成大英帝國?無巧不成話,韓德爾結果又是為他工作。
而最有趣的人物,其實是史蒂凡尼 (Agostino Steffani)。這個名字不是因漢諾威而著名,反而是因為芭托利 (Cecilia Bartoli)。她剃頭唱片的封面,內裏的音樂主角,正是史蒂凡尼。史蒂凡尼不單是一位大都會作曲家,溶合各國風格,更是漢諾威的外交家和代表教宗的大使。認真架勢。
推介樂曲
韓德爾:《阿瑪迪奇》(Amadigi)
其實,這張唱片很少樂曲真正在漢諾威寫成,《阿瑪迪奇》也不例外,但這魔法歌劇,卻是他立足倫敦後最早期的歌劇,算是初試啼聲之作,而且相當簡潔。
推介景點
王宮庭園 (Herrenhäuser Gärten)
以前皇居的花園,瑰麗而多采多姿,亦是愛花者賞花之勝地。這也是節日之都:十月到訪有德國第二大的十月節 (Oktoberfest),一月到訪則有電子電腦界的盛會 CeBIT。
萊比錫 Leipzig
提起萊比錫,自是想起巴赫。巴赫來之前,此城已是音樂的重鎮。聖多馬大教堂,亦即是巴赫終老之地,它的合唱團在 1212 年已經成立。當年巴赫當選 Kantor 一職,實為次選,至今這位次選,已經是任何人對萊比錫的首要聯想。
唱片沒有巴赫的音樂:巴赫的音樂實在很多。而萊比錫城的歴史,實在有更多值得載錄。比如說羅辛梅拿 (Johann Rosenmüller) 是當時的 Kantor 的首席助手,理應平步青雲坐正,但是他卻因與合唱團男生傳出孌童醜聞而被逼避走意大利,後來在威尼斯生活。他在威尼斯工作的地方是一所女童院,反而一直相安無事,女童院名字叫 Ospedale della Pietà。事有湊巧,這所就是韋華第長年工作的地方!
推介樂曲
奇里格 (Adam Krieger):詠嘆調選
他接替了羅辛梅拿作為成為管風琴師,但卻以詠嘆調聞名,清新的意大利風格,幾乎定義了以後維也納的音樂品味。雖然他只活了短短 32 年,他卻立即有着影響力。這裏其中一首歌曲由偉大的 Fritz Wunderlich 演唱。
推介景點
布業公會大廳 (Gewandhaus):位於奧古斯特廣場 (Augustusplatz) 的布業公會大廳,雖不是 當年孟德爾遜演出的音樂廳,現在卻依然是音樂重鎮。除了大廳外,萊比錫歌劇院亦在廣場的另一端,與萊比錫大學呈三國鼎立之勢。廣場外電車路上有 Lukas Bäcker,有萊比錫著名的甜餅 Lerchen。
德累斯頓 Dresden
德累斯頓已經慶祝建城 800 周年,歷史悠久。十八世紀時,奧古斯特一世 (Friedrich August I) 酷愛音樂,又十分熱衷於意大利的音樂,於是他未登位前,就親到威尼斯找韋華第(又是他),又請他為自己的樂隊寫音樂。奧古斯特的樂隊有什麼人?他的樂隊可以說是陣容鼎盛,不少還是現在有名的樂手和作曲家(Carl Friedrich Abel、Johann Joachim Quantz算是表表者)。他的大婚,還有泰利文和韓德爾到賀。
可惜,七年之戰之後薩克森 (Saxony) 敗陣,德累斯頓從此就沒閒錢玩音樂。唱片中收錄了韋華第的作品,也有當時德累斯頓的首席樂手海尼遜 (Johann David Heinichen) 的作品;海尼遜也與韋華第有過密切往來。
推介樂曲
韋華第:G 小調協奏曲
這是題獻與德累斯頓樂團的協奏曲,而這樂團正是當年以其頂尖陣容而馳名四海。不過,還是韋華第的名聲較厲害,通篇文章都有他的份。
推介景點
聖母教堂 (Frauenkirche)
這正是見證了德國戰後重建工作決心的建築。1945 年盟軍把它炸了,2006 年統一後的德國把它重建回來。避免在這附近吃東西,通常都很貴又不好吃。
曼因凱姆 Mannheim
讀書時期已經認識曼因凱姆,是因為它孕育了交響曲。史地米茲 (Carl Stamitz) 所寫的交響曲,很多都有個強而有力的向上衝,因而被稱為「曼因凱姆火箭」(Mannheim rocket)。莫扎特的爸爸里奧波特,更說這宮廷樂隊是全德國地中最好的。曼因凱姆的風格,幾乎滲透了早期古典交響風格,也確立了三樂章交響曲的結構。而史地米茲亦是少有有名的一位專業中提琴家。
唱片當然有史地米茲的音樂,也有他的學生托爾斯茲 (Carl Joseph Toeschi) 的作品,他一生寫了 66 首交響曲,就連莫扎特的《巴黎交響曲》,也有托斯斯茲的影子。
推介樂曲
歷克特 (Franz Xaver Richter):降 E 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 5 第 4 首
樂曲見於約 1757 年,即是巴赫死後七年。比海頓早期的弦樂四重奏的作品,此乃重要之一曲。
推介景點
基督教堂 (Christuskirche)
在曼因凱姆做最有趣的事,就是在市中心迷路。它的市中心像個國際象棋棋盤,完全沒有街名,只有 E5、D2、O4、P6 等稱號。市中心南端的大學,是以前的宮廷,莫扎特和史地米茲就曾居於此。不過,在市中心西端的基督教堂,就有曾經是德國最大的管風琴,多達 7,869 支管,曾被稱為「曼因凱姆的奇蹟」。
薩爾茨堡 Salzburg
古代是「鹽城」,現在是莫扎特城。提起薩爾茨堡,總不能不提莫扎特。薩爾茨堡其實還有穆法特 (Georg Muffat)、米高.海頓 (Michael Haydn),都是在當時享負盛名的作曲家。由其是其是米高.海頓,他的作品曾被年輕當為學習的階模。
1803 年,薩爾茨堡開始因着拿破崙大軍殺到而雞犬不寧,四十多年間音樂生活幾乎完全停頓。1841 年,莫扎特學院 (Mozarteum) 成立,這城市才慢慢重拾音樂氣息。現在著名的薩爾茨堡節,最原初的版本在 1877 年舉行,1920 年由理察.史特勞斯等人重新製作,現在成為音樂界的盛事。
推介樂曲
莫扎特:G 大調戶外小組曲,K63
戶外小組曲 (Cassation) 最著名的例子,不是這首,而是他爸爸的《玩具交響曲》。樂章短小,有嬉遊曲的歡迎,這作品則是莫扎特 1769 年(即是 13 歲)的作品。雖然這樂曲有着很強父親和米高.海頓的影子,但最後樂章內短時間內在不同的調遊走,足見年青莫扎特對待音樂的嬉皮笑臉和獨特。
推介景點
僧侶山當代藝術館 (Museum der Moderne Mönchsberg)
當然你會自己找莫扎特故居 (Mozart Geburtshaus)、節日音樂廳 (Festspielhaus) 和《仙樂飄飄處處聞》的米拉貝爾宮 (Schloß Miraball) 去逛,你懂的,前兩者在列入世界遺產的舊城區內,後者則在對面河。這當代藝術館在僧侶山腳,有着和舊城區截然不同的感覺,除了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外,頂樓露台更可俯瞰整個舊城區。不要買太多莫扎特朱古力回來,拜託。
艾森斯塔特 Eisenstadt
從鹽城來到鐵城。艾森斯塔特和薩斯茨堡一樣,因着一位作曲家而馳名:海頓。海頓在艾斯塔哈西 (Esterházy) 由 1761 年工作到 1790 年,幾乎等於莫扎特人生的全部。這裏也是他在歐洲累積一定名氣的地方。他在這裏不單寫交響曲,更重要的其實是寫歌劇,他也成為歌劇院經理 (impresario)。
唱片除了有海頓,還有他的前朝維拿 (Gregor Joseph Werner) 的作品。這位老管風琴手,受到海頓到了宮廷的威脅,感到酸溜溜,還稱他為「那個渺少的作曲人」,但到 1804 年,海頓還是以他的神劇主題,寫了弦樂四重奏,紀念這位前輩。
推介樂曲
海頓:《藥劑師》序曲及詠嘆調
這是其中一部給復僻的海頓喜歌劇,首演於 1768 年。覺得《費加羅的婚禮》太膩的話,這歌劇倒有點近,也是一部幾角戀。
推介景點
海頓教堂 (Haydnkirche)
世界上沒有太多教堂,以作曲家命名。它其實本身有很多名字,但最為人熟悉的,卻是海頓教堂,因為海頓的石棺就在教堂的地窖。當然,還有著名的艾斯塔哈西宮 (Schloß Esterházy),就在幾步路之隔。
波茨坦 Potsdam
提起波茨坦,立即聯想起兩個人:腓德烈大帝和杜魯門。兩人的關係:都牽涉進世界大戰之內。腓德烈大帝就是住在波茨坦,找來了巴赫的兒子 CPE 當宮廷音樂家,還要找老巴赫來戲弄一番。而杜魯門,當然是因為他讀了那波茨坦宣言,警告日本「將迅速完全毀滅」(prompt and utter destruction) 。
腓德烈大帝本身也作曲,酷愛法國風格,也就寫了不少長笛曲。除了 CPE 巴赫外,他的宮廷還有著名的長笛手兼作曲家昆安斯 (Johann Joachim Quantz)。
推介樂曲
腓德烈大帝:D 大調交響曲
不少君王都是作曲家,沒有哪個名字比得起腓德烈大帝的響噹噹。早年他給父親虐待,繼位後發奮圖強,軍事顯赫。父親虐待他,其中一個原因是堂堂一個王子學音樂。後來他索性邊打仗邊作曲,七年之戰令整個歐洲陷入戰爭。邱吉爾正是稱七年之戰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推介景點
無憂宮 (Sanssouci)
腓德烈大帝的避暑寢宮,改個名字也要是法文名。這被稱為德國最美麗的宮殿,有腓德烈大帝當年演奏的音樂廳。宮殿十分大,要行足一日。之後可以到無憂宮附近在湖邊的 Krongut Bornstedt,這大宅裏的餐廳,有着自家釀製的啤酒,足以消除一日疲勞。
Musik in Alten Städten & Residenzen
10 CDs
EMI 9 28331 2
---
Photos by Anna Fox, Arne List, Jessica Curtin, Michael Radtke, Steffen Krägelin, Frank Hamm, Alex Sven, Klaus Zarth, Wikipedia Commons, Robert Scarth
文章刊於 2013 年 8 月號第 326 期《Hifi 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