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封面買好唱片:麥基利殊的白遼士《安魂曲》

你試過買唱片是純粹因為那封面和包裝嗎?對上一次買的是什麼?

看封面買好唱片:麥基利殊的白遼士《安魂曲》

你試過買唱片是純粹因為那封面和包裝嗎?對上一次買的是什麼?

很多人以為 古典音樂的唱片封面都很悶,差勁的例子 其實也挺多,但是總有些唱片是因着封面而買下的。這個題目 我也曾經寫過,但是,買得聽得唱片多,對唱片的封面新鮮感也愈來愈少。

直至那天我看到了這張唱片。

我沒有自己給實物拍下照片,因為這張唱片是反光的封面,拍出來的照片,燈光總是不對。最妙的,不單是它反光,而且它透着粉紅色的淡麗。封面只是簡單的一句白遼士《安魂曲》(Grande messe des morts),而且封面的底和面完全一樣,分不清哪一端是開頭。

這張是麥基利殊 (Paul McCreesh) 脫離了環球後,在 獨立古典品牌 Signum  推出的首張大碟。而他也特別大膽,竟然挑選白遼士陣容極為龐大的《安魂曲》來演。他的加彼埃利合奏團 (Gabrieli Consort),首度與波蘭弗羅茨瓦夫愛樂 (Wrocł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弗羅茨瓦夫以國語讀音較合原文) 合演這巨著,加上英國、波蘭兩地的合唱團合作。最有趣的是,麥基利殊還要儘量希望以古樂器演出,而在這裏用到的巴羅克定音鼓,就有 16 只之多。

不論是打開封底還是封面,第一頁都是一樣的設計,內文一半是英文,一半是波蘭文。雙封面玩得如此,實在驚喜。
不論是打開封底還是封面,第一頁都是一樣的設計,內文一半是英文,一半是波蘭文。雙封面玩得如此,實在驚喜。

這唱片封面能製造話題,演繹也非常有趣。最近開始流行將十九世紀的作品也滲入復古元素(這絕對足以寫一篇長文),而以復古風演白遼士,比演孟德爾遜和舒曼效果更震憾:白遼士現代豐滿而澎湃的聲音,在柔弱的樂器上很難承載,要做得有一定水準,得化更多力氣。唱片入面有詳細的訪問,包括怎樣混合使用古老和現代銅管來令聲音更切合。但是,正是因為白遼士對交響效果的想像力,開啟了十九世紀樂器改革的大門。而他以法語口音唱的拉丁文,倒又不是太不習慣。

Paul McCreesh 已經推出了更多唱片,絕對值得一聽。我還買下了他的《以利亞》,還要找空檔來品嚐!

順道投訴一下大禾花,剛剛推出了布萊茲 (Pierre Boulez) 馬勒全集。歷時經年完成的大製作,竟然為它封一個毫無驚喜的封面。的確,布萊茲的唱片多,現在就按作曲家包裝成專題系列。但這系列的封面,不能多一點心思嗎?

簡單的封面。可憐單張布萊茲馬勒的美麗畫作,就此湮殁了。
簡單的封面。可憐單張布萊茲馬勒的美麗畫作,就此湮殁了。

昨晚和眾位碟評行家晚飯,單是一句,就能總結封面的重要性:如果封面不重要的話,大行就不用 不斷 推出 原裝 封面 的再版盒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