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史 — 古典時期——第八講:貝多芬 在貝多芬之前,音樂是有着不同的社會工用;它們的創作者與演出者,為着這些不同的演出場合效力。這些音樂家都有着非凡的工藝,帶來典雅與工整的音樂。 但在貝多芬之後,音樂家更成為意念的工匠,以及展現人類非凡創意的媒介。
西方音樂史 — 古典時期——第七講:協奏曲與獨奏者的崛起 獨奏者從音樂的歷史中,由一眾樂手之中,走向讓人注目的明星地位,甚至是能在公眾間有着呼風喚雨的名聲。但是,在這短短的十八世紀間,身為獨奏者與創作者的音樂能力,本來是集中一身的才華,慢慢變成兩個不同身份。
西方音樂史 — 古典時期——第五講:宮廷與音樂重鎮 城市發展成音樂之都,除了來自社會頂層的統治階層,由上而下帶動之外,十八世紀見證的,卻是由下而上的推動力。所謂的社會大眾,雖然還未普及至每一個人,但是卻慢慢打破了社會階層的界線。
西方音樂史 — 古典時期——第四講:室內演奏的音樂 當歌德形容弦樂四重奏是甚麼的時候,他說就像「四位理性的人正在對話。」他道出了室樂中的一個重點,就像是幾位朋友間親密的傾談。它不是宴會中朋友間在玩紙牌,背後襯托着音樂;也不是自己獨個兒的時候,聽音樂以自娛。它是朋友間的聚會,可以談得天南地北,但卻是親切的對話。
西方音樂史 — 古典時期——第三講:奏鳴曲、鋼琴與奏鳴曲式 有了奏鳴曲式的基礎,我們才可以理解為甚麼交響曲只建基於理性的結構與對比,廣大聽眾也能理解它裏面的邏輯。十八世紀的音樂,正是這種語法的萌芽時期,而直率與典雅的音樂,正是讓我們瞭解音樂背後思維的切入點。
西方音樂史 — 古典時期——第二講:交響曲之興起 我們現在認識四個樂章、有着工整結構的交響曲,在十八世紀後半葉,成為一個相當受音樂會觀眾歡迎的管弦樂作品。當中不單是管弦樂豐富的內容與出奇的敘事能力,更重要的是觀眾們渴望解讀這些被稱為「最優秀」的作品,有着甚麼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