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est Video Game Music
按:月初,《Hifi音響》音樂版主編劉志剛邀請一眾主筆約稿,朱振威和我舉手揚聲對此唱片有興趣。主編找來兩張唱片給我們欣賞,條件是兩人皆要寫稿。在協調的一通電話下,竟然擦出不少火花。於是以對話形式完成此唱片之介紹,坦白說在寫的過程實在高興得不得了。特蒙主編批准刊登,文章刊於《Hifi音響》第 308期,敬請留意。
文:朱振威、胡銘堯
「Game 迷」聚頭
朱:天啊!怎麼你會比我搶先一步回覆劉志剛要評這張唱片?你竟然跟我搶?
胡:沒錯,是我搶先向劉志剛要這隻碟。沒想過要跟你搶這張唱片,因為我一定要搶到手來寫。不是嗎?小弟的結婚典禮,進場用的音樂的不是孟德爾遜,而是親自改編一曲《薩爾達傳說》(The Legend of Zelda) 的主題曲,伴着新娘走上禮台。嘩!那真的勾起回憶呀。
朱:我當然記得!我那時還是你那隊沙灘樂隊的小鼓手。話說回來,這張唱片明顯是為「game 迷」而設,那麼老老實實,唱片收錄的遊戲音樂中,除了《薩爾達傳說》之外有多少個遊戲你真正玩過?兩集《Modern Warfare》、《Battlefield 2》、《Splinter Cell》這些第一身射擊遊戲 (FPS),怕且你也沒有玩過吧?但我可是箇中能手!當然,我相信你有玩過《孖寶兄弟》、《俄羅斯方塊》的,我們那年代只要有接觸過電玩就必定玩過吧。
胡:不瞞你說,你說的幾個 FPS,如你所言,我一個也沒有玩過。以本人的視力和手腳協調能力,在這些 game 中絕不能得到任何樂趣。說實話,我其實也不真正是個「game 迷」。一如音樂一樣,我的口味總有點偏狹。不想玩的,怎叫我也不去玩;但要着迷的話,就廢寢忘餐。論口味,似乎你偏愛大陣仗美國遊戲,而我就喜愛日本的歴險遊戲和角式扮演 (RPG) 。唱片中除了令我雙眼發亮的《薩》,就是《Final Fantasy》。所以,你我其實站在唱片的兩個完全不同的視點:美國的和日本的遊戲,和這些遊戲的音樂。
朱:這倒是一個有趣的發現!
胡:不錯,就連打機,都有個人口味可言。即使在音樂上,風格似乎都有明顯的分野:美國遊戲荷里活味道很重,音樂上追求場景具備深度和闊度。日本遊戲的音樂則很着重在旋律及和聲上取得突破,以簡單的音符上建立獨特風格。《孖寶兄弟》的音樂,只能在《孖寶兄弟》上用,不可能用在另一個遊戲上。不過,一看這張唱片的封面,有着電影般的設計,很有大美國的感覺。反而在原來的遊戲,音樂其實未必全都是管弦樂。
真假管弦樂的遊戲配樂
朱:說到用管弦樂作遊戲配樂,我最印象深刻是當年玩日本廠家光榮(Koei)的《三國志五》,那是首部《三國志》遊戲利用預先灌錄的音樂作配樂(以前配樂都要靠音效卡的MIDI),完成統一大業看 ending credit,竟然發現是由莫斯科交響樂團錄音!也真嚇了一跳,後來才知道作曲者正是日劇界鼎鼎大名的服部隆之。不過我最愛的配樂還是《三國志六》。你好像也有玩同是光榮出品的《真.三國無雙》系列吧?配樂又如何?
胡:光榮的三國系列音樂,真的叫人又愛又恨。不錯,《三國志五》在當年(即 1995 年)而言是震憾的,尤其是那時才剛進入Windows的年代,這種大陣仗的音樂,簡直是前所未見,用上的記憶體可真不少。可惜的是,三國系列的音樂在題材上總是欠缺突破,不是如《三國志》中的太過四平八穩,就是像《無雙》系列中倚重搖滾而走得太前,太脫離遊戲氛圍。反而 Capcom 騎劫無雙,玩轉整個遊戲的《戰國 Basara》系列,裏面的管弦樂反而寫得蕩氣迴腸。今次這張唱片沒有三國系列,的確像是砌圖上掉失了重要的一片。但坦白說,要我選一段音樂給管弦樂團演奏,收錄在這張唱片的話,我覺得也不易選得上手。
朱:我想不少早期的遊戲音樂作曲家已渴望以管弦樂為遊戲伴奏,在極大限制的MIDI音效上扭盡六壬,卻也有不錯的效果,《薩爾達傳說》就是一例。科技早容許遊戲音樂運用預先錄好的音軌伴隨遊戲播放,理論上任何類型的音樂也可以作配樂,管弦樂也不一定是首選,例如長青足球遊戲《FIFA》系列就一直以流行曲作主題音樂,我當年也是因為《FIFA98》才認識Blur的《Song 2》。
胡:《薩爾達傳說》之所以稱得上優秀,是因為在那有限制的器材上,寫得抑揚而富有冒險感,就是叫人只需聽到那簡單音效,就聯想到背後其實有個大樂團伴奏一樣。作曲者的想像力,可謂驚人。管弦樂作配樂,即使如《Final Fantasy》(FF) 長青兼長篇的大型遊戲,也不是經常用到。植松伸夫本來是個搖滾人,但管弦樂給了他不少啟發,到 1997 年的《FF VII》,他首次用了人聲、管弦樂和搖滾樂隊,寫了「大佬」音樂《片翼の天使》,極受歡迎。於是他在《FF VIII》中的開場片段,寫了個全管弦樂的開場音樂《Liberi Fatali》。《Liberi Fatali》和前一首一樣,配上拉丁文歌詞,更有幻想的氛圍,可謂是管弦樂遊戲音樂的極境。
朱:《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 也是用管弦樂作配樂的經典,音樂也早就編成了供一整場音樂會演奏的組曲,還在全球作巡迴演出。YouTube上就可以找到上海站的錄像,由許忠指揮他自己的東方小交響樂團及合唱團,那可是中央電視台音樂台轉播呢!
被掩埋的遊戲音樂作曲家
胡:的確,香港對於「遊戲音樂作為音樂廳曲目」,比內地還要落後。香港有的,似乎只有莫奈康尼和久石讓。我們可以隨口說出專門寫電影配樂的作曲家、專門寫流行曲的作曲家,但好像很難講專門寫遊戲配樂的作曲家。
朱:久石讓是肯定說得出口的,莫奈康尼我倒有保留!能認識約翰威廉士已很好了。想起有香港網友在網上討論提起 Hans Zimmer 為《Modern Warfare 2》寫配樂,說這是他的電影配樂事業走下坡的明證——說得出Hans Zimmer應算是有識之士,但他的評語卻令我失笑:事實上現在美國遊戲的幕後團隊就是愛從傑出電影工作者埋手——《Modern Warfare 3》就找了曾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編劇Paul Haggis創作劇本。話說回來,「遊戲音樂」是否真的比起電影配樂及流行曲更加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看着不同音樂家將《孖寶兄弟》的音樂一次又一次改編成不同版本,到現在幾乎你說得出的樂器或演出形式也找得到,可見遊戲音樂對全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深受愛戴。
胡:我一向認為遊戲音樂其實很重要。電影,你只會看一次,要是迷戀的話,或會看十多次。但打大佬「升呢」過關,可能要打過百次。那段音樂,就像魔鬼般纏繞着你,手腳和腦筋愈慢,纏繞愈久。你說那重要不重要?近藤浩治 1984 年受聘於任天堂,本身只是玩過音樂,況且任天堂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找作曲家來做音樂。但近藤就是用那 8-bit 的 MIDI,也能寫《孖寶兄弟》既簡單、但和聲又創新的音樂。《薩爾達傳說》的音樂,也是出自近藤浩治的手筆,激動的音樂,與《孖寶兄弟》的生動剛好相反。植松伸夫的《Final Fantasy》,主題曲貫穿整個 FF 系列,由最簡單的 C 大調和弦作前奏,到那令人聯想起華格納的恢宏的主題曲和不同角色的主題像 leitmotif 般出現,到後來加入樂團的元素,大膽而多元。不是我看輕美國遊戲,但美國遊戲似乎只能等待到遊戲系統在科技上有進步後,才能有所發揮,音樂風格更離不開既有電影音樂的寫法。而且在八十年代時,流行的美國遊戲,怕且只有如《Load Runner》一類沒有音樂的遊戲!
朱:你說得對,當美國遊戲發展商近年愛以「荷里活規格」製作遊戲,結果是配樂風格也變成電影音樂的延續,反而日本的遊戲音樂確有自成一種genre的跡象。慢着......日本的遊戲音樂作曲家你怎能數漏田中宏和?他在1989年為任天堂版本《俄羅斯方塊》製作配樂,改編了俄羅斯民歌《Korobeiniki》作為Type A音樂(玩家可以自行挑選配樂,《Korobeiniki》是預設的配樂),結果令此曲風行全世界!可憐巴赫與柴可夫斯基明明也有作品用在同一遊戲,卻沒有這福份。我開始想,真正膾炙人口的遊戲音樂,大都是來自「低技術」遊戲:《孖寶兄弟》、《俄羅斯方塊》,還有乘著iPhone的翅膀佔領全球的《憤怒鳥》(Angry Bird)。
胡:低技術遊戲重複性強,音樂只要對大腦有黏性,就能在大眾間像疫症般蔓延。《俄羅斯方塊》之所以普及,是因為出現了 Game Boy;在紅白機上,沒有太多人玩磚頭的。田中宏和參與的另一遊戲《瑪利奧醫生》,也是在 Game Boy 上發熱,可惜的是唱片沒有收錄這個。這些遊戲簡單易玩,不用事先計劃在何時何地不可以挑起某些戰爭或闖「儲存不能」的關卡,適合坐車時消磨時間。現在大熱的《憤怒鳥》,也是因為 iPhone 把手機平台成功地智能化兼娛樂化,把 NDS 和 PSP 徹底砌低。歴史是重複着的。我還是心中暗地慶幸《Bejeweled》沒有音樂呢。
朱:NDS與PSP被徹底砌低?恐怕尚未實現吧!我仍然能在各大24小時老麥見到一堆堆「芒亨」(《Monster Hunter》之別號)玩家群起獵獸。可惜唱片也沒有收錄此遊戲的配樂,柴田徹也先後為《Monster Hunter》、《生化危機》及《鋼之煉金術士》(遊戲版)寫配樂,都是大熱遊戲呢。其實「遊戲音樂」要得以流傳,先決條件是該遊戲本身要受歡迎:《魔獸世界》的音樂得以廣為認識,甚至在全球搞專場音樂會仍有價有市,正是因為該遊戲本身就是全世界最多玩家的MMORPG(姑且譯為「網上多人對戰角色扮演遊戲」)。老實說,《憤怒鳥》的音樂只是在打開遊戲才播放一次的主題曲,還是把一眾玩家洗腦--連我才小四的敲擊學生,上課時也在自己胡亂敲打那蕭斯塔高維契式主題,我也樂得編了一個小型敲擊合奏版本讓他們過過癮,我把錄像上傳到Facebook時你也有看見吧。創作這首音樂的芬蘭音樂人Ari Pulkkinen創作此曲時才27歲,果真英雄出少年。
演繹與版本
胡:那就可以順帶一提唱片中的版本了。《憤怒鳥》的主題音樂,放進管弦樂團,其實有點令我不習慣。遊戲原來的音樂,吵鬧的和弦,刺耳的木琴,硬橋硬馬的節奏,其實更有老蕭的風味。雖然這個改編,和聲和配器上都挺跟着原來的音樂走,但就少了些吵吵鬧鬧的諷刺。
朱:T-Mobile在西班牙拍攝的真人版《憤怒鳥》廣告以拉丁樂隊演奏,就來得更傳神!
胡:《孖寶兄弟》的集錦曲和《薩爾達傳說》組曲,其實與 1991 年日本遊戲音樂管弦樂音樂會的版本一樣,只有些管弦樂內的細節部份並不太相同。當年由東京都愛樂樂團(就是剛在半年前和巴赫專家鈴木雅明演馬勒五的樂團!)演奏的音樂會的唱片,現在已是奇貨可居。這個倫敦愛樂版本,可以是「頂住吓癮」。《薩爾達傳說》的組曲,其實只是遊戲主角 Link 的主題,只是豐富音樂中的代表作。但唱片篇幅在龐大的音樂下,的確只能極有限地選材料,但情況總比《FF》好:《FF》的音樂,多得弄幾張唱片也行。
朱:相比之下,兩集《Modern Warfare》及《Battlefield》的編曲就非常忠於原著,包括電子音樂/音效的運用也是照搬如儀。箇中原因當然是出品人想玩家聽見熟悉音樂而感到快慰,另一原因也是音樂本來就寫得好好的,不似幾個早期遊戲原裝版本只是四聲道MIDI,不作重新編曲擴充就根本無法讓管弦樂團有效演奏。
胡:《FF》的 《Liberia Fatali》其實也是用原著,不需改編。這段音樂,本來跟着開場動畫。動畫由海邊開始,到中段在雷暴的晚上廝殺。這個演繹,似乎張力弱了一點。人聲倒也算是稱職,就是製造那懸疑的氣氛,表現不錯。
朱:不過還要投訴一下:唱片中完全沒有原作曲家名字,以至遊戲出版年份之類的資料,專輯大有機會作為「為遊戲音樂平反」的平台,如廝結果實在令人納悶。
胡:不錯。雖然遊戲音樂家傳戶曉,但他們的作曲家的名字要做到個個皆識,恐怕還真有點路遙遙。 一張唱片,引來我們兩人大談遊戲音樂,順道當是向這班作曲家們致敬吧!
筆者按:如樂迷從Amazon或iTune付費下載整張唱片,可分別得到以下bonus track:
Dead Space:Welcome Aboard the U.S.G. Ishimura (Amazon)
Final Fantasy XIII: Hanging Edge (iTunes)
The Greatest Video Game Music
Andrew Skeet
指揮倫敦愛樂樂團 X5 X5CD144 DDD - 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