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 DGG 全集 The Leonard Bernstein Collection Volume 1

終於到這一日了。不過,又有點不同。自從大禾花 111 周年推出骰子盒裝,五十五十地翻推舊唱片,加上原裝封面卡紙套的概念,這個段子就不斷地重複,取代以前五張十張的薄盒作曲家專題。那麼,出伯恩斯坦的骰子盒裝日子,應該不遠了。

結果,我錯了。五十五十是對的,但結果大禾花選了 LP 盒,感覺更龐大。伯恩斯坦,還是值得「大做」。

「五十五十」只是個大概。這個套裝,一共唱片 59 張,還有一張《夢斷城西》的花絮 DVD 。大盒封面一句 Volume One,道出這裏只是開始。作曲家由 A 到 L 排序,剛好到李斯特完結。伯恩斯坦女兒 Jamie 在唱片前言提到,下集還有令人期待的馬勒全集。

伯恩斯坦,是筆者的古典音樂啟蒙老師,當中自不然有大量的童年回憶。他的貝多芬全集,就是成長的良伴,他與康妮 (Marilyn Horne) 的《卡門》,幾乎就定義了我對比才的認識。以後要逃出伯恩斯坦對樂曲的理解,重新認識作品,反而要點時間。在他棒下七情上面的貝多芬,在在是那憤世嫉俗者的寫照,要認識貝多芬更深的美麗和精緻,得要忘記伯恩斯坦棒下那深情澎湃的貝多芬,然後再自己細想,貝多芬會怎樣看他的樂曲。

但是,無可否認,沒有伯恩斯坦把貝多芬玩得如此精采,就沒有下一步再去發現貝多芬的意慾。

對於筆者而言,也不是每張伯恩斯坦都是對的。他的布拉姆斯交響曲,不知為什麼總是不對勁。這位嚴肅老人的交響曲,在伯恩斯坦手下總是拉扯得有點過份,總是沒有人說盡在不言中的酸甜苦辣。或許這不關伯恩斯坦的事,人生閱歷太少,聽布拉姆斯總會是叫人抓不着頭腦。不過,這為我開了另一扇門:原來作為聽眾,我可以很揀擇。

這裏的 59 張唱片,最值得聽的,我認為除了是貝多芬、布拉姆斯的經典外,更重要的是另一位 B 字頭的作曲家:他就是伯恩斯坦。伯恩斯坦的偉大,除了是把古典作品演個翻天覆地、在電視上熱情地向觀眾介紹古典音樂的伯恩斯坦外,更重要是他是位嚴肅的作曲家。嚴肅,不是說他的作品都是遙不可及,《夢斷城西》絕對是雅俗共賞的作品。嚴肅的是他對創作的態度,對創作藝術的認真,如同歷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他的第三交響曲,現代的和聲語言配以複雜而原始的節奏,向着頡問生命造物者,帶聽眾進入一靈性旅程;他的《康迪特》,將音樂劇推向歌劇邊緣,讓學者們重新思考它們的定義;他的《小夜曲》是哲學的思辯,小提琴獨奏與樂團角力着,努力的論述何謂愛。

既然是伯恩斯坦全集,當然把他的創作一一收錄。Volume 1 的亮點,就是他的《白宮清唱劇》,來自他的音樂劇《賓夕凡尼亞大道 1600 號》。這部作品在百老滙上演七場後就匆匆下架,撤離劇院;音樂劇由創作開始到完結,意念改來改去,伯恩斯坦也對他的音樂被刪改增減而極不滿,在首演後一輪抨擊後,在百老滙中夭折。伯恩斯坦甚至要禁止唱片錄這音樂劇,而這也是他最後一部百老滙作品。在伯恩斯坦死後,他的手稿被整理成《白宮清唱劇》,演出和唱片都是由專長演繹伯恩斯坦作品的長野健指揮,灌錄成唯一的唱片,作品從此亦因着版權控制人的意願,不再演出、灌錄和出版。

另一張亮點,對我而言是他早年在菲利浦的海頓《鼓聲彌撒曲》。伯恩斯坦沒有太多海頓錄音在大禾花,而他在菲利浦的《鼓聲》,卻是極富音樂感的演出。最令我期待的,其實是這大禾花盒裝,可能在下一套會有另一部更經典的菲利浦錄音:1981 年緩慢而深沉的華格納《崔斯坦與依索爾德》。敬請期待。

值得提的唱片,例如最後錄音(貝七、布列頓《四首海之間奏》);柏林圍牆倒下後的《自由頌》(貝九,聯合多隊樂隊的演出); 他自己彈鋼琴的歌舒詠《藍色狂想曲》(這版本著名的卻是它遺了某些段落);還有布魯克納第九(伯恩斯坦就是很少指布魯克納)。各人也許有各人專注的亮點,但是肯定的是,這裏有不少演繹,曾令不同樂迷愛不釋手。

後記:不少有點樂齡的樂迷,或許會記得那右上角一個大 LB 字的「The Leonard Bernstein Edition」。那些年的中價,現在變成紙套裝;那些年每張唱片的盒中小書,現在變成薄薄的紙盒和一大本沒有資料的紀念冊。對,這是趨勢,不過我還是得說一句:回望過去,真令人緬懷!

文章刊於《Hifi 音響》2014 年 5 月號第 33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