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碟與老鋼琴
「潮流興復古」:這句說話,怕且不是 2023 年才出現。在音樂的市場上,一直也有不少「復古」的苗頭。
「潮流興復古」:這句說話,怕且不是 2023 年才出現。紙包飲品會換回三十年前的包裝、快餐店換上以前的商標、巴士塗上幾十年前的塗裝、商店的鐵閘換回半個世紀前的款式。
這些回憶中的光景復現眼前,讓我們「緬懷」已逝時光、回味那一去不復再的生活的多愁善感。好些打着「復古」旗號的事,都較為表面:巴士換上八十甚至七十年代的塗裝,坐上去當然不會是「熱狗」般沒有空調;快餐店回復水數十年前的商標,收銀當然不會返回以前手寫到機印紙條般的運作(價錢當然還是 2023 價格);鐵閘雖舊,但少不了的是現代的保安和鏡頭。
在音樂的市場上,一直也有不少「復古」的苗頭。對於古典音樂樂迷而言,「復古」從來不是一件遙遠的事。我們聽的錄音,三五十年的不在話下。老托老福的戰前錄音,古特六十年代的不同巴赫版本,我們會視之為成為樂迷必聽的旅程。但是,「復古」的「復」,不單是回顧舊事,而有着「回復」的意義;既曾失去,現在返回的過程。
這篇文章討論與評論的,是三個與音樂、音響相關的三個復古現象:不再追逐藍芽耳機的便利而換回需要插訊號綫的耳筒;不再追逐網上串連一按就有的音樂而改聽黑膠唱片;不再追逐現代樂器的優越而換回古老樂器的鑑古演奏。
復古潮流的審美
2021 年《華爾街日報》報導時下的「Z 世代」年輕人,開始捨棄無綫耳機,而改為用傳統的有綫耳筒。當生果品牌推出它們的藍芽耳機時,被當時的人笑會隨時掉失,外型像「掛在耳朵外的綿花」,甚至有人把電動牙刷的刷頭掛在耳邊,把它取笑一返。然後,2016 年推出的 AirPod,瞬即成為潮物,兩年間成為公司最好賣的周邊。
時至今日,「Z 世代」年輕人捨棄便利的無綫耳機,反而不怕訊號綫的纏繞,為的是與「千禧世代」畫清界綫。三年多的疫情過後,每個人都幾乎要用到耳機來開會工作。本來年輕的千禧世代,都已經踏入中年;年輕一代的時裝觀感,與帶領 AirPod 為潮流的上一輩,畫下你我的界綫。「這是因為 [年輕一代] 以音樂作為審美觀的表達,而不單純出於實際消費。低像素 (Lo-fi) 技術,成為美學經驗的一部份,而這也直接地成為酷的一部份。」道出這句說話的受訪者,是 Instagram 頻道 @wireditgirls 的網主。她認為,選擇使用有綫耳機,不單是要豎立你我,而是呈現出如何以器材的選擇,而道出自身對美的追求。
行文中所提及「低像素」,是因為這群人對「美」的追隨目標,並不是聲音的美。眼看 IG 上的年輕人,不少只是選擇用生果品牌的原廠耳機。「酷」的美,與聲音的質素,沒有太大關係,所以有綫的耳機,表面上成為 「低像素」的代表。
音響雜誌的看倌,大抵會對這種「美學追求」感到不解。好的有綫耳機,根本就非常多。加上優秀的耳擴,更是好一門花費不菲的學問。不少人堅持有綫耳機,是因為它不會經過無綫的藍芽訊號把聲音壓縮,反而未必有想像過,追求中的「美」,是因為耳機的那條訊號綫,而不是耳機的聲音。
黑膠唱片的潮流,則更為有趣:從 YouGov 的調查顯示,這個潮流是跨越世代的,由嬰兒潮、千禧代到 Z 世代,2021 至 2022 年間有份購買黑膠唱片的美國與英國的消費者,普遍都錄得升幅。但 YouGov 也提到耐人尋味的一點:即使購買黑膠唱片的意欲強勁,但是真正聽的人,大概只有 10%。YouGov 的分析說:「大部份唱片都只是放在架上而不是在唱盤上。」而且,多人買的是唱片,卻不是非常多人會買唱機。最近與某大唱片公司的總經理談他們新賣的唱片,也笑說不少人買黑膠是用來「擺放」,而不是「播放」。
黑膠唱片這個媒體,與串流甚至鐳射唱片,本來就是兩碼子的事。黑膠與鐳射唱片的時代更替,錄音數碼化的技術是核心。聲波刻在黑膠唱片的音軌之上,以細小的唱針將聲波的震動放大。數碼化後的音樂,聲波卻是以數字儲存,經過轉換器運算後變回推動喇叭膜震動的電波。黑膠唱片的聲音,存於唱片的實物之上;數碼化後的音樂,除了存於光碟之外,可在網絡上自由傳送,只差的是轉換的解像度。「數碼好還是模礙好」的辯題,正是因為這兩種媒體的錄音、混音、製作以至器材,理念都非常不同,以至我們聽出來的聲音,由大的物理原理至小的技術細節,令享受音樂有着根本的分別。
樂迷選擇聽黑膠或鐳射唱片,每人有箇中的選擇,對品味的要求,源自於每人對聲音的追求與耳朵的靈敏。從我認識的樂迷,他們每人不同的品味,學習到的是不同配置、不同場地所能帶出音樂不同的美。但如果有一位自稱樂迷的人說聽黑膠因為喜歡它「Lo-Fi」的聲音,樂迷心中大抵明白這人對音響技術的認識,是如何水平。延綿數十年「數碼好還是模擬好」的辯題,原來與大部份人的「復古的美學」談不上邊:消費者追隨的,只是擁有一件代表着聲音的實物,以及表面上「低像素」的古老感覺。
(下期續)
文章刊於 2023 年 7 月號第 445 期《Hifi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