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碟與老鋼琴(下 )
「鑑古演出」的風潮
延續上期 談過人們捨藍芽耳機的便利而換回需要插訊號綫的耳筒,與及不再追逐網上串流音樂而改聽黑膠唱片兩種現象;最後一種復古潮流,就是稱為「鑑古演出」的風潮。說是風潮,其實也出現了幾十年——捨棄現代經常使用、經歷無數改良的樂器,改為用古老的樂器。起初,大家執着的音樂演奏中表面的技術問題:弦樂不用揉音,銅管不用活塞樂器,用古鍵琴而不是鋼琴等等。原因是十七、十八世紀的巴羅克音樂,並不如現代樂團般演奏。
古老與現代的二元劃分,慢慢被仔細的知識與研究而變成學問的探求。巴赫彈的,雖是古鍵琴而不是鋼琴,但古鍵琴還只是一個總稱,甚至對一般樂迷而言,它只是鋼琴前身的大概,當中的大小型號、甚至是發聲原理其實都有差別。莫扎特彈的,雖不是現代的史坦威,而是比它脆弱的古鋼琴,但是古鋼琴在不同城市的品牌,聲音與觸感也不盡相同 。蕭邦與李斯特彈的鋼琴,與現代的較為接近,琴鍵的重量與觸感,還未如現代鋼琴一樣,它們之間的異同,令創作者所寫的鋼琴音樂有着根本分別,簡接造成了蕭邦與李斯特截然不同的風格。
而這種由開初「追求當年聲音」的口號,在變成錄音後,與我們從一直以來有的錄音而認識的音樂,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覺。由起初演奏十七、十八世紀的巴羅克音樂,二十年前開始擴展至演十八世紀末的古典、十九世紀浪漫之初的作品。浪漫初期的交響曲,以鑑古的精神演出,風味截然不同,不單因為樂器本身是以古老樂器演出,因着樂器的不同而令演奏技法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再加上對速度、力度等等不同的理解,每首古老的作品,在不同的樂團與指揮演繹下,唱片上呈現出不同的生命力。
凡此種種,令好一些音樂家追隨一種以古老的視角、用古舊的樂器(或複製出來的古舊樂器),來演奏當時的音樂,成為一眾「鑑古」風潮。這並不是完全排他的選擇,用現代樂器演巴赫、用史坦威演蕭邦李斯特,仍然是常見的事。只不過,鑑古與否的選取,根本地改變了樂器、樂手以至演繹風格的不同。
執迷技術與追隨口號之間
作為聽眾,選擇聽現代樂器的演出,還是鑑古的演奏,可以單純依據喜好。正如選擇聽黑膠還是聽數碼,本來就可以不用深究當中的技術分別,憑着喜好哪一種聲音、喜好哪一種欣賞的模式,而決定追隨哪一種唱片。而這種欣賞喜好,更沒有必要具排他性。
只是對音樂、對錄音有要求的樂迷,選擇時總是對這些方向有根本的考量,以至選擇如何欣賞。喜歡黑膠,不是因為它炒豆,而是因着聲音有着數碼唱片很難捕捉的質感與實在;唱針在音軌中的磨擦,聲音圓滑渾然。數碼錄音冰冷而有點稜角,但卻是冷靜而清晰。愛聽多聲道的樂迷,更會找到立體聲的黑膠無法複製的音感。
欣賞黑膠唱片,未必需要分得出原子粒擴音器與真空管擴音器的分別,也未別要堅持錄音室必定要用模擬混音台而不能用數碼混音台,因為當中對細節的執着,對技術的要求,已經是趨近藝術家對所有細節盡皆掌握的完美。
喜愛鑑古演出的樂迷,鍾情古老樂器脆弱的聲音,以及它們的缺撼。畢竟,這些樂器都曾經被改良過的樂器淘汰,被淘汰的原因,正是它們本身有的弱點。這些弱點與限制,雖是當年音樂人所面對的困難,現代人卻以知識與無比的毅力克服限制,嘗試以當年的不足,奏響以前的聲音。歷史既是無法還原,我們也沒辦法確切知道前人演奏時的技術細節,但是對這種有着歷史氣味的聲音,卻令樂迷對音樂、對它誕生的背景,有更深的瞭解。
雖然欣賞鑑古演出,也未必需要知道十八世紀維也納鋼琴品牌中的琴鍵動作分別;通奏低音用的,要堅持用長頸魯特琴還是古鍵琴。這些對細節的執着,大可以留給音樂家。可是,身為藝術的推廣者、音樂的愛好者,卻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跌入潮流的陷阱。
回到文初提及有綫耳機的例子。有綫耳機重回大眾視綫,有些人或許會是因為避免了音樂的壓縮,但更多的人根本不知道壓縮的無綫傳輸,對欣賞音樂的影響是什麼一回事。他們只是以潮流為自己的外觀與品味作定義。音樂的內涵,可謂完全無關。
將推銷黑膠唱片,變成推銷收藏唱片、享受 Lo-Fi 聲音,好的唱針、好的擴音在這些人的選擇是沒有指向性的。YouTube 上 Lo-Fi 頻道,可以滿足他們,唱片可以繼續具擺放的用途;具藍芽功能的廉價唱盤,難怪應運而生。
而鑑古演出的音樂會與錄音,若果只是標榜重新感受當時樂音,追隨着「復古便是美」的潮流,那麼就跌進了換個標誌、塗個油漆而來的「復古」。這種不問原由,單憑標榜復古的心態,就像買了黑膠放在家便擁有歷史般的獵奇心。
音樂可貴之處,在於其超越歷史、超越技術的美。這種美雖是常人可及,但如果有足夠的好奇心,這會是發現超越語言所能形容的境地。執迷於技術細節,會令人迷失於美景當中;單是獵奇般的復古,會令人只在世外桃園外圍徘徊,打卡一遊便是擁有。願我們有更多人是享受在美景中遊歷,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有血有肉地感受音樂世界的各種美。
欣賞鑑古演出,未必需要知道十八世紀維也納鋼琴品牌中的琴鍵動作分別;通奏低音用的,要堅持用長頸魯特琴還是古鍵琴。這些對細節的執着,大可以留給音樂家。可是,身為藝術的推廣者、音樂的愛好者,卻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跌入潮流的陷阱。
文章刊於 2023 年 8 月號第 446 期《Hifi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