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幾本華格納的好書(下)

讀幾本華格納的好書(下)

全文轉載自《大公報》,刊於 2013 年 6 月 5 日。全文連結下載報章版面

文:胡銘堯

← 續前文

華格納與威爾第,兩位都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創作者,而且還是同年出生。但兩人不單從未見過面,作品間的差異,更是差天共地。此書的作者是一位文化評論人,在這部超過三百頁的著作中,將兩個人的故事和周邊的文化史娓娓道來。

華格納與威爾第

Verdi and-or Wagner

將兩個世界比較,是一個極之宏大而有點史無前例的願景。書名標題中的「及 / 或」,雖未言明,但總是有點讓讀者歸邊。作者亦似乎表露了他的偏愛:對威爾第的讚賞,比對華格納的批評多。華格納本身就是一個「本身很割裂的人」,老實說起他的為人,恐怕也只是讓人敬而遠之的居多。

不過,作者卻努力而平行地呈現了兩位作曲家的世界。全書以威尼斯小島上的一個公園開始。兩位作曲家的銅像都在同一個園地,卻就像真實的兩人一樣,兩個銅像聳立在不同而互相看不見的位置。華格納在威尼斯辭世,而威爾第雖然廣被視為意大利的英雄,卻在晚年被批評為「華格納的模仿者」而鬱鬱不樂。威尼斯雖是意大利的名城,卻被華格納佔了上風;城中的鳳凰劇院,總是給威爾第不少苦頭。故事由這裏開始,藉着威爾第與華格納歌劇的內容,故事和當時的風潮,論述兩個人、兩個國家、兩種美學和兩套世界觀。而全書由威尼斯作起點,再談地理和地緣的差異,提到身邊的音樂家、女性甚至是英雄人物的不同,死後對世界產生微妙地不同又相近的影響。

這本書在 2011 年出版,反應竟如兩位作曲家的對立般,十分兩極,好壞差半。果然,把兩位作曲家放在同一本書,不是一個好寫的題目。不過,作者對兩位作曲家全部歌劇的透徹理解,倒很值得敬佩。同時遊走於兩個不同世界觀的人,作者嘗試讓我們看這兩位貌似極端的人,其實還是活在同一的世界、同一的時代。

Verdi and/or Wagner: Two Men, Two Worlds, Two Centuries
作者:Peter Conrad
出版年份:2011
出版社:Thames & Hudson

Wagner and the Erotic Impulse

作者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學家,也是一位古提琴演奏家,本來的研究興趣是巴赫和巴羅克音樂,但最近卻將研究路向一轉,出版了這部研究華格納的書。華格納的學術著作,不論是生平研究、美學理論、音樂分析,甚至是政治學的研究也有。但作者這個以「性」研究的華格納,則十分獨特。當然,這顯示了學術界中的轉變:性學的興起,只是近來的事,而在音樂界中談性,則要到八、九十年代間的女性主義開始,才漸為流行和正常化起來。

華格納和他的女人

這本書先以華格納年代的評論家對歌劇中的情色的評論開始,包括詩人包德萊爾、哲學家尼采、小說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文章,反映了當時的討論。之後的一章,是這部書很精采的一章,因為說到華格納和他的女人們的故事。作者把情色事反覆考究,想深一層,研究這些很多事沒有記載下來的床第私事,還真有點為難,但亦因為是情色事,可讀性非常高。這讓我們瞭解華格納對女人的愛好(甚或是癖好和病態),也為以後的論述鋪路。

接下來的,是音樂分析。究竟所謂的情慾愛恨,在音樂上如何有系統的表達。其中,書中的一個論點,是華格納清楚自已對性有着強逼性的嗜好,而因着他突然地傾心於叔本華的哲學,而建立出一套意志、慾望與音樂間的關係和表達。於是,文章分析着華格納如何用音樂營造《湯豪舍》維納斯堡中的愛慾,《崔斯坦與依索爾德》中半音和沒有調解的和音如何糾纏,《指環》中如何以音樂呈現愛和割捨。作者還論述了華格納對性的病學和同性學,在音樂和他的文字間穿插找尋關聯。這方面的研究,可謂開拓了華格納學術史的先河。

雖然這是學術論文,作者稱沒有從特定某個的理論開展論述,但文章有條不紊,很容易跟隨作者的想法。在學術論文中這部還算是易讀的書(比較起諸如 Leonard Meyer 甚至是 Lawrence Kramer 一類的學者),不過這本書還是這推介文章中述語較多、行文較深的一本。

Wagner and the Erotic Impulse
作者:Laurence Dreyfus
出版年份:2010
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下)